欢迎光临国财网>>首页—国财网!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曲艺

黄梅戏 民间小调成大剧(2)

作者:网络整理员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12-09 11:08

除京剧外,黄梅戏也向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艺术形式学习。如人人都能唱几句的《天仙配》,就是已故音乐家贺绿汀的学生时白林作的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唱腔设计,使黄梅戏破天荒有了二重唱;又如上世纪80年代,黄梅戏与电视、电影联姻,形成“黄梅戏”热潮等,均是如此。可以说,正是这种对新鲜时兴的艺术形式的敏感和追求,才使得黄梅戏能始终与时俱进。

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黄梅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和气质。它既不像昆曲那样典雅精细,也不像京剧那样程式规范。它的表演淳朴自然,富有情趣,注重情感表达的平民化,因而充满了人情味。

如《天仙配》中七仙女的表演,就难用单一的青衣或者花旦行当来规范。“鹊桥”中她是端庄聪慧的仙女,“路遇”中她是调皮任性的村姑,在与董永“三挡两撞”及抢包裹、雨伞的一系列表演中,又毫无仙女的典雅娇媚之态,转而表现了淳朴、直率的山野情趣。

另一部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中冯素贞的表演,也超出了闺门旦行当的规范。在“状元府”一场中,她头戴纱帽,身着官衣,足蹬高底靴,边唱边舞,生、旦身段交替使用,充分展示了冯素贞得中状元后喜出望外的兴奋心情。

这种朴实自然的表演,在一些次要角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天仙配》“路遇”一场中的土地,虽然是一个小角色,但其表演却十分生动。他在给七仙女和董永评理时,用豌豆、绿豆、芝麻来比喻理大理小,活泼生动而又诙谐幽默,浓郁的泥土气息为戏增色不少。

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开始接触斯坦尼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探索表演技巧。她博采京剧、昆曲、越剧、评剧等众剧种之长,“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极大地丰富了黄梅戏表演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严派”表演艺术风格。可以说,“严派”表演艺术也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3

从一枝独秀到群芳争艳

一个戏曲剧种的兴盛与辉煌,不仅表现在大量脍炙人口的表演剧目上,更体现于一代代有影响的从业者不断涌现。在严凤英曾经辛勤耕耘的黄梅戏艺术园地里,名角辈出,新秀不断。比如,王少舫、张云凤、潘璟琍等,都是与严凤英同时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派”艺术的继承者则有田玉莲、张萍、江明安、许自友等。又如新时期涌现的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枚,以及著名演员黄新德、韩再芬。这一代代、一批批对黄梅戏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才子佳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得以薪火相传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从严凤英的“一枝独秀”,到新时期的“群芳争艳”,正是黄梅戏生机勃发的有力证明。而在新时期涌现的黄梅戏领军人物中,韩再芬是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2年,安徽电视台和安庆市合作拍摄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双莲记》拉开了新时期黄梅戏和影视结缘的大幕;1984年,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让年仅16岁、名不见经传的韩再芬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之后,韩再芬陆续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龙凤奇缘》等数十部黄梅戏电视剧,连续摘取《大众电视》“金鹰奖”,并在全国创下了收视神话;1999年,韩再芬凭借黄梅戏《徽州女人》,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台戏不仅把全国各类大奖收入囊中,商演场次也成绩不俗;随后数年,韩再芬又推出《公司》、、《徽州往事》等黄梅戏新作。这些作品也都成为了黄梅戏“百花园”中亮丽的风景。

4

从传承经典到刻画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戏曲市场开始滑坡,去剧院听戏看戏的观众群日益萎缩,黄梅戏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少艺人选择转行。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出众的韩再芬收到了不少邀约,也曾出去唱过歌、演过电视剧和电影,但她说,自己注定属于黄梅戏这个舞台,她离不开黄梅戏。

然而,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观众可选择欣赏的艺术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近年来,黄梅戏人才流失严重,创作者不愿去苦心经营一个好本子。每次大型演出,唱来唱去总是《女驸马》、《天仙配》等段子,编导害怕观众不接受,不愿意去冒险尝试引进新戏。久而久之,观众觉得,黄梅戏无非就这么几个经典段子。“如何吸引住观众日益发展、变化的眼光”对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为此,韩再芬很早就开始对自己的黄梅戏“动手术”。演《徽州女人》时,她把戏服上的一对水袖剪掉了。剪掉的理由很简单: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演员细腻的动作。在学习黄梅戏时,韩再芬不仅学习昆曲和京剧的体态和举止,还学习芭蕾舞,就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女性的体态美。

考虑到不少人对戏曲都有“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的印象,韩再芬创作时就嵌入现代艺术元素,比如交响乐、电影手法等,让观众跟着情节走,看着过瘾,听得舒心。

在变革的同时,韩再芬和其他黄梅戏艺术家们也意识到,创新并非摒弃传统。黄梅戏之所以能够流传得这样广泛,唱腔旋律好听是主要原因。因此,唱腔是最能显示黄梅戏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过程中最须继承的部位。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在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创作新剧、投射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理解的同时,传承黄梅戏的经典唱腔,这样,黄梅戏才能更好地向前走。

本版照片均由  毛  忠提供

 

分享到:

关键词: 民间 黄梅戏 小调 成大剧 国粹——黄梅戏 民间小调成大剧

更多精彩热图
更多今日推荐
更多最新标签
更多拓展阅读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网站标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黄梅戏 民间小调成大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