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
《天仙配》
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
《龙女情》
马兰饰龙女,黄新德饰姜文举
《徽州女人》
韩再芬剧照
《女驸马》
韩再芬饰冯素贞
韩再芬
《天仙配》布景
王士英设计
央视春晚上,韩再芬版贾宝玉惊艳全场
特约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 毛忠博士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出自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段,不仅中国观众耳熟能详,还是许多外国友人热衷模仿的传统曲目之一。
与昆曲、京剧等老牌全国性大剧种相比,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显得那么短暂而平凡,表演体系也远不如京、昆那样完备。但它正是凭借“相对晚出”而博取众剧种之长,从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成中国“五大剧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媒体,黄梅戏不仅传唱南北,更香飘海外,俨然成为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多年在央视有关收视率调查中高居榜首。
近年来,随着《新洛神》、《黄梅戏宗师传奇》等“黄梅戏元素”影视剧的热播,以及“寻找七仙女”等大型专业黄梅戏赛事的开展,黄梅戏更以其清新入耳、刚柔并蓄的特色备受海内外戏迷喜爱,并以多种新的形式持续扩大影响。
1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
黄梅戏原称黄梅采茶调,最初是在皖、鄂、赣三省间流行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曲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地方特色强,民歌色彩重。语言生动、活泼、幽默,看似拉家常,却很亲切,富有情趣。
从民间小戏到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之所以在中国戏曲界有今日之地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堪称“黄梅戏缔造者”的严凤英,起初也和黄梅戏一样,都是人们眼中难登大雅之堂的“乡下丫头”。严凤英原名严鸿六,1930年生于安庆。幼年时,鸿六随祖父母由安庆返回祖籍地桐城罗家岭。罗家岭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1943年,13岁的鸿六拜当地唱黄梅调的老艺人严云高为师,正式学唱黄梅调。1945年秋,鸿六随班进入安庆城演出,连唱了三天“打炮戏”,很受欢迎。严鸿六毛遂自荐主演《小辞店》中的柳凤英,一个15岁的小演员,一口气硬唱320多句平词,让许多老戏骨都觉得不可思议。《小辞店》开演那天,鸿六将门帘一掀,一个亮相,顺势把白抹布往肩上一搭,几步水上飘的步子,把一个年轻貌美、麻利干练的女店主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她甜美圆润的嗓音,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一曲《小辞店》让鸿六名声大震,师兄张云风为她正式取艺名“严凤英”。
1952年11月,黄梅戏被邀请到上海演出,严凤英出演了《蓝桥汲水》、《柳树井》两部剧目中的“等郎媳”形象。其中《蓝桥汲水》演出难度较大,演唱大段“汲水调”,非常不易。严凤英坐在井台上,以袖代扇,利用水袖表演,唱“三扇四扇,风来着”时,好似清风徐来,满脸喜悦,表演细致入微,把蓝玉莲这个角色演活了。这些剧目轰动了上海,各家报纸纷纷发表评论。自此,源自乡野民间小调的黄梅戏,真正成为一个在全国都具有巨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1954年,《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囊括了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在内的多个奖项。1955年,《天仙配》这部经典之作又被搬上银幕。严凤英从生活出发,突出表现了片中人物的性格。《路遇》中,她“三挡两撞”,表现七仙女大胆顽皮的性格;她“从水袖后偷看董永”,轻轻摇晃肩膀,一下子把天真活泼纯朴调皮的村姑劲儿表演了出来,让人神醉情驰。一时间,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流传着“七仙女”的故事,传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腔。据有关材料统计,截至1959年底,《天仙配》电影正式向9个国家及港、澳、台输出,观众达286万人次;国内放映15万场,观众达1.4亿人次。影片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可谓盛况空前。
严凤英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经历了15个春秋,主演了50多个剧目,演剧之丰,甲于一时。毛泽东曾评价说:“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京剧大师梅兰芳看了严凤英的戏,也为之折服。
2
从博采众长到独树一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艺术种类、门类的借鉴与吸收,黄梅戏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求生存,黄梅戏班也与其他戏曲剧种的艺人同台演出,两相帮衬。此间影响最大的要算京剧与黄梅戏的汇演——史称“京徽合演”。这里的“徽”指的就是黄梅戏。京剧发展历史长,且一度贵为宫廷大戏,其美学内涵不仅丰富、完整,还曾受前代宫廷表演艺术——昆曲的深刻影响,整个剧种明显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气质。初登大雅之堂、乡土气息浓厚的黄梅戏与之同台演出,不断擦出灿烂的火花。受其影响,黄梅戏也渐渐开始迈向精致、成熟的发展阶段。音乐上,开始对传统唱腔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安庆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使唱腔变得简洁明快,唱词也更加通俗易懂;表演上,则吸收了京剧等剧种的一些程式动作,如开门、关门、跑圆场、喝酒等;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各个方面也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较大发展。
关键词: 民间 黄梅戏 小调 成大剧 国粹——黄梅戏 民间小调成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