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6月6日 /美通社/ -- 今天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为响应今年爱眼日的主题“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医道专业学习平台联合主办,强生全视支持的“视界连接你我——2020全国爱眼日之巅峰对话”在线举行。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上海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云聚一堂”,就后疫情时代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进行了跨界对话。
活动还邀请了香港眼科学会前会长、亚太眼科学会候任区域秘书庞朝辉、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Dr. Gerd. U. Auffarth等国内外专家,围绕白内障、干眼、近视、散光、老视等公众普遍关心的眼健康问题,给出了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全球疫情持续,未来1-2年我们都需保持警觉,做好常态化防控。随着门诊恢复,不论是眼科还是其他学科,都应继续做好对医生和病人的防护。”张文宏教授表示,“疫情期间,大家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明显比过去更长,用眼过度疲劳,我们应该给予重视,保护我们的眼睛。”
白内障老年人高发 手术是目前唯一治疗方式
线上对话聚焦了首位致盲性眼部疾病——白内障。据姚克教授介绍,中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白内障的发病年龄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白内障不仅会导致失明,还会带来一系列如青光眼等其它疾病。因此,患者一旦出现视力模糊、重影、夜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诊早治。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发病更早、发展更快,容易合并眼底病变,更需要加强重视。
“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患者因为惧怕手术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但是,手术仍然是目前全球医学界公认有效,且唯一有效的方式。”姚克教授补充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手术时间短,且通常当天即可出院。此外,不同人工晶体的选择也能满足患者个性化的视觉需求,包括单焦、双焦、多焦,以及连续视程等,例如对动态视力需求较高的患者,则可以考虑连续视程人工晶体。”
过度用眼疲劳引发干眼风险 中重度尽早就医为上策
针对上班族长时间过度用眼所引发的干眼风险,专家们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中国干眼症的发病率目前约为21%-30%,每10个人中就约有3人会罹患干眼。其中,因睑板腺分泌异常,泪液蒸发过快所引起的干眼症目前占大多数。如果不及时治疗,干眼还可能会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导致视力下降乃至失明。
“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网络和视屏终端使用常态化,干眼的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教授强调,“现在不少人眼睛干涩就随便长期滴眼药水,这样可能不仅不能‘治病’,有的反而还可能‘致病’。如果出现严重眼干、眼痒、刺痛及畏光等症状,建议大家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青少年近视在还没形成前就应开始预防
受到疫情的影响,学生群体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时间也多于往常,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也是近期家长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对此,香港眼科学会前会长、亚太眼科学会候任区域秘书庞朝辉表示,不要等到近视后再进行干预。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机构进行检查,全面了解孩子的视力发展情况。同时,姚克教授也强调,应适当增加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让孩子保持“一拳一寸一尺”[1]的正确读写姿势,遵循“20-20-20”护眼法则[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谈到眼睛的日常保护,张文宏教授也分享了他自己的方法:“疫情最吃紧的时候,眼睛每天非常疲劳,有时甚至戴着眼镜都看不清。这时,我就会适当暂停工作,闭目养神,让眼睛休息一下。为了保护眼睛,我还尝试过把手机设置成每使用8小时就强制关闭App。如果有时间,我也打算去做一次详细的眼科检查,改善眼部问题。”
活动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还宣布启动《中国白内障认知与治疗现状白皮书》调研计划。曹锡荣理事长表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我们期待通过本次调研,全面梳理国内白内障认知与诊疗现状,把脉机遇与挑战,开出发展良方,助力保障和提高国民的眼健康水平,造福更多患者和家庭,筑梦光明。”
“作为强生旗下眼健康业务,强生全视始终致力于让人们看得更清晰、沟通更有效、生活更美好。” 强生眼力健中国区总经理王利平表示,“秉承强生不断开拓创新,服务中国病患和消费者健康福祉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引进全球前沿科技和创新产品,满足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需求,提高全民眼健康水平,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1] 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 |
[2] 每隔20分钟休息20秒,目光离开屏幕,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草地、绿树或其他物体眺望。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