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9月23日 /美通社/ -- 9月的厦门,艳阳高照但却不乏海风椰韵的优雅情调。一场中国肿瘤学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学术盛宴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接近3万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朋友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探讨肿瘤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9月20日下午,至本医疗科技作为肿瘤精准治疗二代测序(NGS)领域的佼佼者,独家承办了唯一一场由NGS公司承办的国际专场会议。会议以“多维定义、数据为王”为主题,着眼于中国人群在各个癌种的数据特征、挖掘中西方差异,探索中国特色的诊疗方案。
会议邀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Prof. Lei Zheng、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张国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MD安德森癌症中心Prof. Charles Balch、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按出场顺序排名)担任会议主持讲者,大咖云集、名家荟萃。
会议主席徐瑞华教授在开幕词中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地说:“我非常赞同‘数据为王’的主题,如今可以说有数据就有了一切。今天,来自肿瘤各领域的‘英雄豪杰’汇集在这里,探讨从临床到基因检测,如何去做数据的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主题,是市场传承、创新、发展的体现。今天的会场座无虚席,我甚至看到门外都站满了人,很高兴地看到大家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肿瘤诊疗领域的关心。欢迎大家,会议正式开始!”
众所周知,胰腺癌因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Prof. Lei Zheng给大家分享了在他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独到见解。Lei Zheng教授表示,在胰腺癌患者中,仅有约7.7%的患者会通过手术治愈,化疗会多治愈约4.5%的患者,还有多达87.8%的患者是没办法通过手术和化疗治愈。如果多找到一些“不一样”患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治愈更多的患者,是患者的生物学特征让患者变得“不一样”,这是精准治疗的意义所在。除此之外,Lei Zheng教授还为大家分享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的基因数据库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引领大家进入胰腺癌精准治疗研究的前沿。
作为肺癌领域中国学者的骄傲,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曾把很多中国肺癌领域的研究成果带到国际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那么,吴一龙教授对于中国肺癌的精准治疗路径又有哪些见解和期待?吴一龙教授表示,肿瘤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是目前乃至未来10年的学科前沿,他从发现新的靶点、发现精准靶点药物、临床试验确定结果、临床实践研究四个方向探讨了一些中西方研究的结果。他指出,新靶点的发现仍然是中国目前的最弱项、中国的创新药模仿居多,未来中国肺癌需要采取分子监测的治疗模式、进行规范的真实世界研究逐渐形成国际影响力。
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爆出了很多肺癌的靶向新药、有效率十分振奋人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格局不断被打破;而对于免疫治疗,错综复杂的免疫biomarker,仍未有定论。针对这两个方面,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晓桦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何勇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田凯华教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展开讨论。
特别难得的是,各位专家的观点达成高度一致,目前靶向治疗已从单基因精准治疗全面发展成多基因精准治疗;免疫治疗不仅有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等生物标志物,正负向调节基因、免疫超进展基因等都与疗效密切相关。所以说,如果没有全貌的基因检测数据很难对患者的治疗策略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大panel的NGS检测是大势所趋。
我国是大家公认的肝癌大国,肝胆肿瘤的精准治疗也因此备受关注。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就带来了非常全面的中国人群肝胆肿瘤数据,从基因突变图谱到各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层层递进,丰富具体。一项与至本合作的研究(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结果显示,DDR(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突变的肝癌患者TMB显著高于DDR野生型患者,并且在近20%的肝胆肿瘤中都携带DDR基因的突变。赵海涛教授表示,我们需要积累像DDR的更多临床治疗数据。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即将在ESMO上公布的部分研究结果,大家拭目以待。
紧接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带来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探索的数据。陈功教授十分幽默风趣,在介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时,他总结说,只有MSI和TMB都“high”,病人才能“high”起来。另外,陈功教授特别提到,在至本TMB检测助力的重磅胃癌免疫临床研究中首次发现在晚期胃癌患者中TMB是接受PD-1单抗治疗的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高TMB患者的有效率(33.3% vs. 7.1%)及总生存时间(14.6 vs.4.0 m),均明显优于低TMB患者。该研究是由徐瑞华教授牵头,发表于杂志《ANNALS of ONCOLOGY》,首次在国际上提出TMB在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抗体单药治疗的生存获益预测价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是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著名的先行者之一,她也来到此次会议为带来乳腺癌的学术前沿。廖宁教授十分认可至本的NGS大panel的检测产品和数据,相关研究硕果累累。其中,她介绍了基于至本“元溯”产品的中国乳腺癌人群中BRCA1/2突变、HRD基因、PIK3CA突变、HER2 突变、FGFR 变异的数据特征。在免疫治疗研究数据中也介绍了基于至本“元溯”产品得出的结论:
PD-L1和TILs是目前乳腺癌证据较多的免疫生物标志物;
TMB是极具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但临床证据和cutoff值亟待积累和探索;
基因突变状态,如KMT2C等可能会对免疫治疗疗效产生影响。
至本不敢忘记让每一位患者受益的初心,一直致力于中国人群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得益于长期潜心的沉淀,至本形成了硬核的中国人群基因数据库。至本医疗科技姚鸣博士带来的讲题为“至本数据发布让我们更了解中国患者”,公布了至本最新的大样本量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以期为各个癌种的学者带来参考和启发。姚鸣博士提到,系统验证是NGS临床检测的必要条件。至本的产品验证文章发表于《The Oncologist》,准确地针对单核苷酸变异、长/短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重排进行系统验证,全面覆盖针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至本检测产品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度可重复性的特点。
在如今的肿瘤治疗领域,盛行“异病同治”的理念,不同的瘤种或许会由于存在相同的基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而对同一种靶向或免疫治疗方案产生响应。在这种情况下,泛癌种的精准靶向治疗如何相互借鉴经验?免疫治疗TMB检测的cut off值如何定义?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治宇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王育生教授围绕此展开讨论。各位专家提到,“异病同治”时代,选择经过严格验证的基因检测产品非常重要,在TMB cut off值的选择上,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数值,但最终病人的疗效才是王道。
最后,会议主席吴一龙教授总结说:“精准医学发展到今天,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发现结果更要深入研究这些结果背后的意义,我们必须更谨慎地进行选择,更多地寻找临床证据。最后感谢至本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会议,谢谢大家!”至此,“多维定义数据为王”至本·CSCO精准治疗国际专场圆满结束。
用数据说话是至本一贯的姿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至本一贯的作风,此次会议干货满满、脑力激荡,硬核数据一一呈现,获得各位与会者和CSCO官方的一致好评。数据为王,谁与争锋?至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呈现更多更好的数据,敬请期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