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家家吃粽子,有小儿不知来历的,家长就在旁讲屈原的故事,再给佩上香囊;家里要放上艾草和菖蒲,出门要去看看龙舟比赛。传统文化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粒种子,文化也就这么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文化的养成需要土壤,对孩子的文化熏陶和教育,整体上是越来越重视,表现在比如最近的国学热潮。然而另一面,孩子的科学和数学素养,倒少见谈论,却是同样需要重视的,这也是从荣智慧教育中心的外籍老师Gilly所关注的问题。
Gilly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不只是表现在物质上,同样也在精神层面以及智识层面。物质层面是最显著的方面,是容易看到和警惕,精神层面和智识层面则比较隐蔽,很难自知,也很难为人知。
精神层面的宠溺,表现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上,内心希望孩子永远住在纯洁简单的童话世界中。著名作家王安忆前段时间谈了儿童文学这个问题,她认为现在给孩子看的所谓的儿童文学太幼稚了,给孩子看的和给成人看的文学之间有一条严密的分界线,这种幼稚中抹杀了复杂性,而孩子实际上需要通过文学慢慢学习和思考死亡、人性、生命这些严肃的问题。
智识的层面,也是一个隐蔽的问题,这也是Gilly非常担忧的问题。常常听见有孩子问父母问题,父母故作幼稚化或是取巧的回答。比如,孩子和妈妈一起看鳄鱼故事的绘本,孩子问,妈妈,为什么鳄鱼的牙齿会疼?书上并没有解释原因,有的妈妈会自作聪明地回答,因为鳄鱼吃多了糖,所以牙疼要看医生,拔牙比打针还要疼哩。听了这样的问答,孩子可能以后会减少吃糖,妈妈也得意于这样的貌似“寓教于乐”的方式。而未来某一天,孩子会意识到,原来鳄鱼牙疼并不是因为吃糖,在真实的世界中,鳄鱼是凶猛的食肉动物。知识是累积性、层递性的,如果我们早点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常识教育,孩子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收获和进步。
而实际需要的基础的科学素养教育,从一开始就被咿咿呀呀和精心设计的温柔无害的伪装世界给包围了。因此,Gilly指出,我们一方面教孩子传统文化,想让他们早点体会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一方面却又在基本的科学和数学素养教育前举足不前,这不是很矛盾甚至可笑吗?
有人会提出质疑,给孩子讲这些,他们能明白吗?
Gilly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不该质疑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在妈妈子宫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开始感知了,他们知道妈妈什么时候睡觉了,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不高兴,紧张了,能听到外面的声响,辨别出爸爸和妈妈的声音,还会听音乐的哩。而有些内容,即便孩子当时理解不了,但是种子始终会发芽生长的。
还有人质疑,过早的教给孩子这些严肃的内容,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天真,迷失了孩子的天性?
Gilly认为答案取决于怎么去界定天真和天性。如果把无知和蒙昧当成天真和天性的话,那么教育确实是会破坏掉天真和天性,应当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一种向上的朝气,是无心的良善,这才是我们要去保护和重视的。
中心为5-11岁孩子定制的stage 1的教学大纲里,全英文授课自然科学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大量的活动及试验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开始探索自然的奥秘。全英文数学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数学中英文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利用英语理性思维。
在从荣智慧教育中心的小学阶段课程里,通过科学和数学学科的学习,让孩子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对地球、太阳系有概念,知道宇宙形成于大爆炸,认识到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农业和气候的关系。这些科学和数学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并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批判性和抽象思考的能力,这种可贵的能力,越早获得越好,让孩子越学越有创造性,越有想象力,越聪明。
(G3商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