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邸金 杜英)近日,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秀”专利,为畜牧领域的18项系列专利技术觅婆家;同时,武威市顶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慧眼寻真经,斥资三十万将专利技术收入囊中。“双赢”的合作为今年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年”绘上了闪耀的一笔,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此次专利转让成功,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呢?卓誉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实力使然――强强联手促转化 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在业内可谓是“科研担当”,涵盖畜牧、兽医、兽药、草业等4个学科。“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排名全国第44位、中国农科院第11位、全国行业第4位。 研究所主要从事草食动物育种繁殖、兽用药物、中兽医、草地草坪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设有畜牧、兽药、中兽医、草业饲料等4个研究部门。先后创建牦牛资源与育种、细毛羊资源与育种、兽药创新与安全评价等8个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 此次合作的受让方――武威市顶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犊牛繁育、肉牛养殖、饲料加工生产、肉品屠宰分割、有机肥生产利用为一体的企业,企业配备养殖生产所需的智能喷雾消毒、机械饲喂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有年屠宰分割肉牛2万头的清真屠宰加工线2条。企业实行资源合作、股权合作、订单合作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虽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却已发展成为武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对于给所里专利找的“婆家”,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所长杨志强很满意。
效益使然---专利不是装点门面的“绿叶” 甘肃作为我国六大牧区之一,牧业对新型饲料的需求旺盛。此次转让的专利中,以固态发酵蛋白饲料的制备方法为核心的系列专利就格外抢手,专门针对牧区非常规或非粮性饲料开发利用不中和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兽药所用TRM多元化技术,开发出的农牧交错区新型饲料,为专利转化运用找到合适的对象提供了先机。 与此同时,武威市顶乐公司各类糟渣类废料较多,弃之污染环境,再利用则可延长企业经济链和产业链。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实现了糟渣的饲料化利用,帮助企业找到了变废为宝的新途径。 “我们的合作可谓是恰逢其机,不谋而合”。武威市顶乐公司在此次的合作中,受益颇多。
成功背后---- 打开院企合作新思路
“科研成果之榫”与“企业效益之卯”如何结合的严丝合缝?此次合作的成功,让兽药所的专家们对专利技术价值有了深度认识,“不满足于拥有专利,转而致力于推进转化。结合核心技术,专利申请遵循市场需求,提前谋划布局,赢得先机”成为共识。“作为农业科研机构,人才集聚优势突出,研发力量强大,得到企业认可,也能体现社会价值。”杨志强的发展思路很清晰。近年来,院所将专利、新兽药证书等科技成果转让资金的60%用于奖励课题组,35%用于研究所研发支出,5%用于奖励推动科技成查转化的相关管理人员,为研究所的知识产权成果走出“闺阁”,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我们也深知专利的重要性,我们呼吁大家重视专利,保护专利技术,积极转化专利成果。
(G3商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