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催收概念风生水起,成为了业内资本追捧的香饽饽。
所谓互联网催收,就是改变传统的、遍布各地的小作坊式催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具有催收能力和意愿的人调动起来,形成遍布全国的大众网络,实现属地就近催收、兼职催收、快速催收。
传统催收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催收作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国内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模式里,电话催收、外访催收和委外催收是较为常见的催债方式。
电话催收成本低,避免直接冲突,但是成效低、缺乏法律效力。而且电催往往“防君子不防小人”,对于偶发原因短时欠债的债务人有效,而对于周转不灵或者过意拖欠的债务人无效。
外访催收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互动、相互交换意见,但是成本较高。
委外催收是指,贷款逾期后银行会先进行内催,内催无法收回的记入坏账打包给催收公司,一般给以20-30%的折扣。随着催收业的发展,不断有公司涌入,出现低价竞争的现象,折扣比例大幅下降。
传统催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极易受限于区域和人力,因此存在异地催收难、触达率低的天然劣势,传统催收机构都有自己的作业范围。再加上催收行业近年利润下降,有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收缩人力规模,采用电催为主、上门为辅的作业模式。这种模式对部分债务人施压不够,因此回款率难以提高。低触达率也造成了一部分资产积压,形成坏账。
但是,尤其是面对执意不还钱的债务人,往往需要催收人员一次次登门追讨,甚至跑遍全国找寻东躲西藏的债务人,催收成本指数级增加。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后,催收业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行业创新的压力。互联网金融天然具有的跨区域特点使得传统催收业面临成本与效率困境。
科技金融重塑催收业
随着信贷行业的发展,业界预计中国不良资产率未来将达15%,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良资产的催收成为了业界探讨的热点。
催收的草莽灰色形象被互联网天然的开放文明所改造,如今彪形大汉列队秀纹身、秀肌肉、泼油漆、泼汽油这些简单粗暴的催收方式被自然淘汰。
催收行业是最重视时间效率的行业之一。业内有一条铁律,越早介入,越能有效追回。有业内催收公司统计其业务,如果逾期半年,催收回来的可能比例在70%,逾期1年以上的催收回来的比例在50%。因此,提高催收成功率的关键是以系统的方式解决信息匹配问题、把整体的触达率和效率提上来。
贷后催收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坏账管理的关键,也决定了平台的生死。可以说从P2P平台诞生之日起,风控体系就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在贷前、贷中、贷后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借贷宝号称拥有10万的催客团队,在大数据采集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其公示的催收案例中,催客对债务人进行财务和生活服务多维度催收。借贷宝的目标定位在催收员能在5分钟内抵达债务人处所。目前看,这种以互联网方式组织的催收方式简单、高效,且成本可控。
金融业的运行规律是,在经济上行时,信贷规模发展迅速且违规率较少,而经济下行时,信贷违规率升高,面对逾期 ,最解决问题的应对办法是合理合法有效的进行催收。
巨额不良资产托起催收行业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行定义的中高收入国家,日益迈向成熟的经济体。在中国既有的发展经验中,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用借债的方式来支持短期GDP增长目标会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经济硬着陆风险逐年增加。
对于中国不良资产的总量到底有多少,业界意见不一。截至2016年6月末,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按照银行业信贷总规模106万亿计算,不良贷款高达1.91万亿元,加上上半年已经盘活5000亿元,累计应有2.4万亿之多。
广义的不良资产需要再加上关注类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因此第三方机构倾向于相信更大的数字比例。麦肯锡最新研报中估计,中国不良资产率在2015年已达7%,且比例在不断扩大,预计2019年将达到15%。
研报预计,不良资产如大幅攀升将引发资金严重损耗,金额高达8.2万亿人民币(约合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一年损失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100亿美元)。
随着巨额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金融行业催收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商业社会的规范催收体系是维护金融秩序的一部分,在美国催收业已有超过70年的历史,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催收在法律条文和行业规范里受到日益重视。“催收”在1997年《刑法》修订前,只是构成恶意透支的选择要件,而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下称《97刑法》)将“催收”作为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有句古语: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债务催收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