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财网>>首页—国财网!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力帆善融:对风险常怀敬畏之心 网贷平台呼唤“信托精神”

作者:zgdx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6-06-15 16:09
 从《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政策的出台,到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都标志着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网贷平台部分业态偏离方向的局面已不再坐视不管,网贷行业迎来了强监管时代。 

    “网贷行业极低的准入门槛、持续的弱监管,让其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平台跑路、平台清盘等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恶劣事件。”力帆善融副总经理何双喜博士指出,互联网金融前期被私欲和资本所裹胁,平台纯粹以规模和用户数为取向,风险管理粗放,坏账率居高不下。加上网贷的长流程,既有线上团队,又有线下团队,互联网人才和金融人才的高工资使得平台入不敷出,运营堪忧,更有甚者以网贷之名行欺诈之实。因此,网贷行业须树立对金融风险的敬畏之心,心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精神”,方可行可持续发展之道。 

    网贷风险来源:次级客户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网贷作为起源于国外却在我国发展壮大、根植于民间并逐步登堂入室的新型金融业态,在推动民间金融由线下转移至线上、由灰色地带进入阳光地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因为脱胎于民间金融,网贷的准入门槛极低。在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前,很多地方工商部门对网贷平台的注册是按照一般的企业来进行审核,而不是按照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的标准来严格把关,没有行业门槛也导致网贷平台鱼龙混杂,网贷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部分互金平台在运营中忽视了金融风险,互联网的融入更是放大了网贷平台的金融风险特点。低成本、高杠杆的野蛮玩法,让一些规模较小的网贷平台也能撬动上亿的民间资本,而这无疑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过去网贷平台在对外宣传推广时总是喜欢强调用户数、流量等互联网概念,而在未来,互金平台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力帆善融的何博士表示,作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网贷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有着效率高、用户体验好等诸多优势,而其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其借款人大多是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服务的次级用户。这从逻辑上必然导致网贷成为高风险业务的集聚地。 

    草根平台无奈退出成必然 

    事实上,我国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央行所掌握的的金融数据、阿里和腾讯所积累的的电商数据、社交数据彼此割裂,使得网贷平台翘首以盼的大数据征信短时间内依然难以落地。而与美国网贷平台相比,我国的大多数网贷平台短时间内依然难以摆脱信用中介的身份定位,虽然监管层多次强调网贷平台只能做信息中介,但在实际的运营中,国内的网贷平台大多承担着本不该有的隐性担保功能,这就使得其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同时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试想,一个注册资本金仅仅千万级别的网贷平台,如何承担得起贷款余额过亿的经营局面。而在目前,放贷余额过亿对一个网贷平台来说并不是难事。而对大多数网贷平台来说,超过5%的坏账率实属正常,即便陆金所这样的超大型平台,也公开宣称自己的坏账率超过5%。 

    此外,在网贷平台金融蓬勃兴起的前三年,资本的大量涌入让众多中小型网贷平台通过融资得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现金流的稳定,但在资本市场遇冷之后,中小平台获得风投青睐已越来越难,高额的运营成本让很多业务模式高度重合、场景资源严重不足、无强大背景的草根平台难以为继,无奈退出已成必然。 

    “也正是因为网贷的风险特点,力帆善融的管理层在经营网贷时,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全体工作人员动员会上,提出“风控前置,风控优先”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投资人对力帆善融的信任,切实履行上市公司旗下公司应有的社会责任,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融资项目,为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全力支持。” 何博士表示,为此,力帆善融主打产业链金融之牌,以力帆控股这个核心企业为主,围绕汽车、摩托车、通机等领域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及其他合格群体展开网贷服务,这样,信息对称,风险可控,既壮大了产业链条上合作者的实力,同时也得到投资者的欢迎。 

    何博士指出,力帆善融对风险常怀敬畏之心,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平台风控体系,提升风险定价的专业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心存对投资人的信托责任,以求从这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迎来网贷行业的又一个春天。 

分享到:

关键词:

更多精彩热图
更多今日推荐
更多最新标签
更多拓展阅读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网站标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力帆善融:对风险常怀敬畏之心 网贷平台呼唤“信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