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导读:如果孔子创业,他凭借儒家哲学、三才阵、金字塔,能建立起比肩丰田等伟大公司的企业。可惜的是,他的衣钵,仅得到少之又少的传承。
编者按:这是“圣人创业记”专题第二篇,离第一篇《圣人创业记之王阳明篇:大器晚成的短命企业家》,已过去4个月。在此,先为我的四体不勤说声抱歉。闲言少叙,直接上正文。
文丨杨大侠
身处此滔滔乱世,人总得拥有不枉世间走上一遭的东西。
——井上靖《孔子》
成化四年(1468年),明宪宗来到山东曲阜的孔庙,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如下字样:
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
所谓“孔子之道”,是指他在开宗立教上的“天”之道,在哲学上的“仁”之道,在政治上的“和”之道,在教育上的“悟”之道,和生而为人的“克”之道。
在孔子弘扬的所有“道”中,唯独没有“商”之道。但如果因此就否认他没有经商头脑与能力,那未免就太小瞧这位圣人。
假使时空是一扇来去自如的实体传送门,让孔子通过这道门来到我们的时代,他一定能创造出一家比肩丰田、索尼、三星等企业的伟大公司,因为他如同这些企业,从立意那天开始,就将自己与社会、国家、整个世界融为一体,并将此作为奋斗一生的重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将思绪放任,回到公元前536年,在青史中搜寻关于孔子的时光残片。
孔子影响力:儒学演进的商业思维
这年,孔子15岁。他的辉煌一生,自此刻开始闪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的“学”,不局限于书本,因为当时没有学校、无书可看。因此,他的学习教材,是整个东周列国。
他最初是崇拜尧、舜、禹、文王、周公,将他们身上的仁德礼义大而化之,纳为己用;接着,他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才有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才会听音乐听到“三月不知肉味”;后来,他开始了长达15年的周游列国,在途中游学、授教、传经布道;晚年,他对《易》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研究,冥神苦思,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韦编三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整个学习历程,分为思想承袭、理论自修、实际应用、心性修养四个阶段。此四阶段,暗合了创业过程中借鉴、自主研发、进军市场、文化沉淀四个过程。
创业迷茫期,大部分价值都是参考优秀企业的做法而获得;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不能裹足不前,要不断试错,不断完善所开发产品的独特差异性;产品完善后,放入市场实战,如果够优秀,定能引爆市场;在市场站稳脚跟,就要静下来,寻求产品与企业及其文化的升级之道。
孔子30岁的时候,就拥有一大批仰慕者;34岁,鲁国贵族子女尽数拜倒在孔子门下;在此期间,孔子弥补了曾经求学的遗憾: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学校、首次将教育形成体制化;到辞世,夫子门下弟子达到3000人,通“六艺”者72人,哲学贤才10人,孔门高徒3人。
如果研习儒学能够成为一门行业,那么孔门儒学无疑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孔子白手起家,凭着一股求学韧劲,在30岁建立起了几十上百人的小型集团;几年后,由于做事专业,企业顺利打入国家掌权者麾下,出将入相游刃有余;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集团也重修扩建,并形成机制化的管理体系;到最后,企业渗透鲁国、齐国、卫国等天下列国,成为一个大型跨国公司。
这个历程,主要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极致匠心,一是坚持不懈的学习与创新。而这两个核心,正是当今诸多、特别是国内企业所缺乏的。
至此,孔门儒学,已如同丰田、三星一样,勾勒出了影响世界的架构和雏形。
孔门管理学:三才阵与金字塔
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不是单凭一个领袖就能将之撑起。只有乔布斯没有沃兹,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只有王石没有郁亮,万科也不可能基业长青。同理,若单靠孔子一己之力,一样无法让儒学发扬光大、影响至今,更别提创建一家跨国大企。他有自己的“三才阵”:颜回、子路、子贡;他们三人,分别组成了企业金字塔的塔底、塔尖和塔身。
颜回是混得最差的弟子,也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对于孔子所有言论,他都举双手赞成,下来尽数体会、领悟、宣扬;想透一个关节,便手舞足蹈,寝食俱忘。由于求学过于辛劳,颜回29岁头发全白,41岁因疾病、饥寒而早逝。
颜回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中坚力量:忠诚员工。他们会严格、高效执行上级下达的所有指令,坚决拥护企业的所有决策和荣誉,并将之作为奋斗终生的使命与责任。这类人,企业不可或缺,他们是金字塔最牢靠的基层。
子路的个性则与颜回大相径庭,也是孔子最担心丧命的一个高徒。他富有激情,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能力,经常不满孔子的种种仁厚行事,不假思索地加以拷问驳斥。也正是因为个性过于正直,他为救朋友,只身前往卫国,最终身死异邦。
子路代表了企业的塔尖——决策高层。他们富有激情,能够感染员工;他们富有主见,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承担责任;他们敢于以下犯上,以防领导思想的偏差阻滞企业发展;他们性格正直,惟有这种性格,才能让一个企业公平、公正、透明,长盛不衰。
最后是子贡。子贡是这三人中最难定义的一个。他朴实无华,不露锋芒,人缘最差,存在感最低。他资质有限,不能参透孔子的诸多言论;他情商不高,不注重攀人际关系。但是他有一点: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5年里,他斡旋于各国之间,全权负责孔子所有辎重费用;孔子仙逝后,众弟子为他服丧三年,而子贡却为他服丧六年。这期间,所有弟子饮食起居的开销,全由他一人负责。因此有人说,子贡是当时西周最有钱的人。
子贡的角色,就很容易判定了:天使投资人。找一个投资人容易,但找一个能矢志不渝、乃至破产还为自己投资的人,可谓难上加难。因此,一旦明确企业定位,就一定要朝着该方向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让自己更专业,给社会提供更多价值,让投资人看到该价值点,他才会主动进入塔身部分,进行长期投资,为塔尖、塔底持续输送养分。
架构是形,人才是神,当形与神契合一体,孔子的儒学门派,俨然就是一个真实的伟大企业,相对于丰田、三星等,它不输于当中任意一家。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文中重复出现日韩名企,却没有一家国内的企业。这是为何?
孔子的“道”:只适合日韩的土壤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回到孔子周游列国的前夜。
当时,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要求孔子打击当权的家臣,而孔子看不惯“三桓”家族妖言鲁定公沉溺酒色,因此拒绝给他当帮凶。
奸臣乱权,君主昏庸,出于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夫子无奈远走他乡。走之前,他刻意在一个叫屯的地方盘桓一夜,希望当权者能前来挽留;而季桓子和鲁公非但没有挽留,还巴不得他早点走。
接下来,夫子周游了齐、卫、宋、陈、蔡等诸国,一一拜谒了这些国家的当朝君臣,但没有一个国君买他的账。
孔子一直强调:我在等识货的人(我待贾者也)。可惜的是,夫子这块美玉始终没人赏识,甚至田间的农夫都对他嗤之以鼻。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孔子的思想除了在宋朝、明朝发光发热了一把,其它朝代则一直走低。到17世纪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儒学思想更是一落千丈,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尽数将其批得体无完肤。再后来是文革中“批林批孔”;直到现在,中国人几乎对儒家思想完全失去兴趣与信仰。
然而,讽刺的是,据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则调查显示,在世界上的企业中,韩国首尔最为推崇孔子的儒家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日本,再次是香港、台湾,最后是中国上海,而中国其它城市均没上榜。
此外,在所有关于孔子的书籍中,绝大部分由外国人所撰写;其中关于孔子的成文饱满的人物传记,是出自日本作家井上靖之手,苍郁悠长的文风里,无不透露出对这位圣人的敬仰之情;反之,中国却没有对夫子一生进行详细记录的书籍。
我们再回过头看前文列举的几家日韩企业的精神:
丰田:发扬友爱精神,以公司为家,相亲相爱(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索尼: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星:提高人类工作与生活质量(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被《联合国人权宣言》收录,作为全人类和平共处的口号。
可惜的是,这些承载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治世齐家修身言论,在几千年的寒来暑往之后,中国没有继承下来,却被异国他邦尽数吸收成为信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因此,孔子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他只有到日本、韩国,才能建立起一家伟大的企业,只有那里的土壤适合、尊重、并信奉他的思想。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t.kanshangjie.com/r4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企业非得承袭孔子的儒家思想,墨家、道家、乃至西方哲学,都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偏好,成为企业精神。只不过,每个拥有伟大梦想的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因为这个信仰,设想的架构、金字塔、人才布阵才有意义,整个企业才会朝这个理想前进。否则,这个中空的金字塔,在一阵狂风之后,只会成为遗落遍野的满地散沙。
参考书籍:
倪培民:《孔子:人能弘道》
井上靖:《孔子》
钱穆:《孔子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