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跨国制药公司与研发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的科研团队达成合作,获得授权的企业将与科研团队共同推动IDO抑制剂的上市临床试验工作。
此次授权是基础科研团队和企业合作的一次成功案例,也是把实验室成果实现产业转化的成功案例。那么为什么IDO专利在国内没有率先实现的合作转化? 科研团队只是完成了临床前研究的阶段,而即使是这一个基础科研阶段,该团队也在上面已经投入了多年的心血和大量的资金。接下来,该药物如果要成功上市的话,还需要漫长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而这一阶段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新药审批慢,程序繁琐,国内药企对全程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不高,而且要国内的药企花这么高的价格购买这一专利授权并进行后续研发,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科研能力上看,都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基础科研团队与药企、投资机构的交流方式单一,交流不畅通,也是造成类似情况的原因之一。
新药审批的严格流程是现阶段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的进程。但是创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却可以成为改变现状的方法之一。以互联网为架构的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和社交平台刚好可以在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中集成有权限设置的共享功能;在社交平台上与更多的团队和机构开展以科研为主题的讨论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意见;让不同的团队和机构通过网络实时共享科研数据,发现深入合作的契机。如此,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就会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现在已经有团队在做这方面平台的搭建工作,例如鹰谷(Integle)就以互联网为架构开发了电子实验记录本(InELN)、化合物管理系统(InEMS)和临床数据采集系统(InEDC)等药物试验数据的电子采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以科研团队为单位,致力于打造以数据社交的平台“学术圈”,促进高校基础科研实验室、临床医学工作者、药企和投资机构的合作,促进新药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的进程。“互联网+”使人与人的联系更紧密,同样的,“互联网+”也能使各个团队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种联系也将加速药物的创新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