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财网>>首页—国财网!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从“流量资产”角度看“要不要做电商”之辩

作者:zgdx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6-03-04 09:46
  小米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这几天媒体正在热炒美国《连线》杂志对小米的报道,雷军登上《连线》封面,标题是It's time to copy China。这当然是指雷军创造的小米模式,小米是做手机的,可说是传统企业,但却获得了高达450亿美元的估值,几乎是目前市值最高的传统家电企业格力电器的三倍,这其中小米通过其社群经济、网站、独立电商所获得的“流量资产”有多少可想而知。

    大佬激辩“传统企业到底要不要做电商”

    在上月下旬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最出风头的其实是京东CEO刘强东,因为其一句“传统企业忘掉电商、关掉电商部门”的演讲几乎立刻引发企业家之间的一场激辩,见诸报道后,甚至有传统企业老板专门撰文反驳刘强东的观点。

    对于这件事,从媒体角度,我其实是为刘强东点了个zan的。且不论刘强东观点的对错,就问题本身来说,他确实提出了一个传统企业家普遍关心在深思的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做电商?确切说,是在中国电商业的流量基本上都被淘宝、京东这些大的电商平台掌握的前提下,传统企业到底还要不要做电商?

    这不是一个立场问题,而是要算账的经济问题,刘强东也没说不许你做电商,或者说我让你做不成电商,他是站在企业角度指出,传统企业自己做电商不如交给平台做来划算,“所有的传统品牌,只要是自营电商,如果建立了电商部门,销售相当于电商部门自己卖出去的,那绝对是一个灾难。”刘强东还以国内一个知名鞋类品牌公司为例,暗指其电商部门不如零售客户会做生意,频繁促销做空了利润。

    尽管不少传统企业对刘强东的语气表示了不满,但他们在“要不要做电商”这个真问题上也是万分纠结,砍掉电商部门完全委托别人做,省事、省心,但却隐伏着战略上危险,等于将自家性命的一半被电商平台所掌握,还要把大量收益分给平台。但自己去做电商,却又不那么擅长,没有技术是小事儿,关键是找不到客户,没有流量,总感到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在亚布力会议上,尽管马云在表面上和刘强东“隔空激辩”,搬出“供给侧改革”来支持企业做电商,但两个巨头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因为他支持的其实是企业保留电商部门,到天猫、淘宝平台上去做电商。至于企业自己搭平台,估计他也是不赞成的,现在不是连苏宁、当当都去天猫开店了?

    所以说,刘强东关于“传统企业忘掉电商、关掉电商部门”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良言相劝,因为在中国,这确实太难,非常不经济,电商的入口已经基本上被超级大平台瓜分完毕,流量也被他们所掌控,企业即便自己有了电商部门,也要去平台投广告做促销买流量。

    社交时代引发“流量资产”分配权革命

    在企业要不要做电商的问题上,两大巨头其实殊途同归,刘马的区别只在于,刘强东要企业干脆不要做电商,把商品直接拿到京东去直销,而马云则要企业的电商部门把店开在淘宝上,而企业真正所想的,则是能够有更独立的电商业务,让用户直接找到自己,并积累起自有的客户,而不必被平台再赚一道,至少不要把电商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平台上。

    传统企业要独立做电商的愿望其实很朴素,但在电商兴起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种奢望,因为商业流量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在PC电商时代,其运营逻辑其实和线下的商超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在搭建一个大的商业平台,然后吸引商家入驻,通过商家来丰富自己的内容,通过商家的不断经营和促销,打造一个大的流量中心。在这里其实有几个关键点,第一平台本身除了商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第二平台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商家的,第三平台的流量本质上也是商家吸引过来的。传统电商和线下商超从运营逻辑上来讲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平台的价值是由一个个小商户提供的,他们提供了内容、聚集了流量,而且为这一切付出了成本,然而最后这一切的成果却被平台和商超拿去了。

    商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创造了流量,但是由于寄生在别人的平台上面,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流量的话语权。他们创造了平台的流量,提升了平台的价值,在流量资产面前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说到底,所谓“要不要做电商之争”,本质上就是一场“流量资产”的分配之争,传统企业想要自己去掌控这份资产,巨头们则说,“我给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

    在PC时代,垄断流量的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他们就像帝王一般的存在,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巨头的统治有了被撬动的可能,传统企业有了通过社交分享、独立APP、口碑营销、位置分享等新技术新变化去独立获取“流量资产”的可能,于是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微商相继兴起,小米这样的企业能够迅速崛起。

    如果说移动与社交时代的到来对电商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就是流量资产的去中心化,使各个独立企业有可能脱离平台,更自主的获得“流量资产”,发展自己的独立电商,其实不止是企业,也包括自媒体的兴起,也是建立在个体内容创造者有可能摆脱报纸、杂志、网站、搜索引擎这样的媒体平台束缚去独立获得读者。

    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流量资产”拿回来

    未来,“流量资产”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

    “流量资产”这个名词最早我是从点点客的一位高管那里最先听到,这家企业一直致力于移动营销,是上海市首批五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之一,天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代际变迁撬动被上一代巨头垄断和固化的电商流量蛋糕,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独立电商流量,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创业企业有相当一批,因为“新鲜人”,他们常能够提出一些新鲜的看法,当然,他们也都希望通过帮助企业管理其流量资产获取收益。

    但就“流量资产”这个词本身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在未来,假设所有企业都必须上网必须有电商渠道这一论断成立的话,那么流量资产必然会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在新的企业估值中,衡量一家企业,除了财务指标之外,还应加上流量指标,评估企业的用户增长、交互与交易、用户粘性等多维度的数据。

    在互联网企业中,流量资产其实早已被应用在估值中,比如用户数、月活、日活等都是衡量流量资产的指标,有一套基本的估值算法。对传统企业来说,尽管流量资产是一种新提法,但它其实也早已存在,具体说是“流量”做为企业和商家的资产,本身早就存在于市场当中,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有效的管理,并最终沉淀为企业资产。最多的情况是,流量由企业和商家创造,但是却要么掌握在大平台和大超商手里,要么要么掌握在渠道手里,要么掌握在媒体手里,企业和商家只能重金从他们手里“借贷”流量。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由于平台和渠道的限制,他们无法将流量集中沉淀,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变成资产。

    从“流量资产”的角度再去看前面提到的“企业到底要不要做电商”的问题,或许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地,企业做电商不止是要高效率的卖货,而且还是在建立和沉淀自己的流量资产,电商的重要性不止在于销售渠道,而且会关系到企业的估值,企业未来的价值,有相当一部分要决定于你有多少流量资产,有多少固定的电商用户。

    小米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这几天媒体正在热炒美国《连线》杂志对小米的报道,雷军登上《连线》封面,标题是It's time to copy China。这当然是指雷军创造的小米模式,小米是做手机的,可说是传统企业,但却获得了高达450亿美元的估值,几乎是目前市值最高的传统家电企业格力电器的三倍,这其中小米通过其社群经济、网站、独立电商所获得的“流量资产”有多少可想而知。

    现在常被提到的粉丝经济,所对应的那一部分企业资产就是流量资产,他们的价值,在资本市场,早晚会被明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企业要获得流量资产,并不意味着和巨头与平台决裂,而是要创建一种竞合关系,把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流量资产拿回来。

    极端来看,对于极少一部分企业,他们甚至不一定必须要自己做电商,但必须要有自己的流量,如果能驱使流量如臂使指,让用户们到哪买就到哪买,那就真的没必要自己做电商,但这只属于那些拥有神一样品牌的企业,如苹果。

    注:流量资产是那些分散在各种线下、线下渠道的流量。前提是它们可以以社群为载体进行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任为纽带,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帮助企业、商家和个人打造综合品牌影响力和实现商业价值的自有虚拟资产,可自主运营、自我裂变。 
分享到:

关键词:

更多精彩热图
更多今日推荐
更多最新标签
更多拓展阅读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网站标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从“流量资产”角度看“要不要做电商”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