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互联网金融发展路程,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全面步入集团化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进一步混业经营,走向综合性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不仅从P2P业务涉及基金、保险、证券、银行等传统业务,与传统金融企业和银行形成融合、互补和直接竞争与侵蚀,而且互联网金融公司会自主开发和运营征信、大数据、搜索、理财超市网销等衍生行业,形成账户通用、数据共享和全需求覆盖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所以要求集团2016年在账户价值实现、数据技术升级、跨行业商业延展、IT技术实力提升、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金融能力上,要有迅速的提高,以应对未来的更专业化和全面型的竞争。未来的趋势是混业经营、垄断经营和全业务线包括衍生行业的统一运营,专业化的细致分工的寄生性公司将难有生存空间。《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六条要求:“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猜想,《暂行办法》的意思是不是财富端不能有线下营业部或者驻点展业,而只能以线上和电销网销的形式进行?集团的想法是,首先P2P业务比监管部门想象地要复杂,这不是一家单独的公司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四家公司的合作;其次我们青蚨是一家资产管理集团,P2P业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青蚨财富可以作为普惠端有力的支撑,为广大客户提供低风险低门槛高收益的理财方案,但我们做财富端不是为了自融,只要有利润为集团做贡献,甚至只要可以自负盈亏,青蚨财富也可以为自己盈利,从P2P业务条线中脱离出来。
时至今日,P2P在中国已经发展了7年,在这7年中,国内P2P从简单的模仿国外模式,发展成为当下结合本土特征,引入线下环节和担保措施的综合模式。在这过程中,用户对P2P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人口红利逐渐发酵,人口红利仍将是推动P2P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标准化、规模化与财富和资产的内部完全对接是未来的生存基础。2014年,P2P线上业务活跃用户327万人,同比增长565.6%,2015年,P2P活跃用户大致在681万人,借款端获客和信审两大业务并未因互联网而产生规模和标准化效应,行业信用数据收集来源于线下,线上信用档案几乎是空白,社交网站信息仍混在数据垃圾中。
所以,未来3到5年是借款端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青蚨普信尽快实现获客与信审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借助大数据与数据风控模型、业务系统,实现借款申请的秒批和线上实现。并且高度重视集团和行业的数据资产,建立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数据库,将用户资产信息、信用记录、网络行为、社交行为、搜索行为纳入到普信的信用资产中,由客户提供信息逐步变为主动获取信息,利用历史数据,按照行业、地域、用户资产、行为轨迹等多个不同维度,系统分析用户资产变动情况、信用状况、消费能力、兴趣爱好,并形成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尚未发挥作用,数据资产是集团未来最重要的资产形式。681万P2P用户与2014年我国6.5亿网民、5.6亿移动网民相比,仍然是非常小的数字。今年集团公司的重点工作是线上网站与APP的重新开发,实现线上线下的完全对接与融合。我们已经建立好相对完善的模型,线上线下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融合为一体的关系,无论网站还是APP,都作为我们线下业务团队的工具出现。特别是面向我们90后为主体的业务团队,在这个电商微商为趋势的时代,要求青蚨财富团队管理者要改变思路,积极地拥抱和融入互联网,我们可以持续线下展业的方式,但也要熟练应有线上展业的路数,要有相应的研究和培训,要深刻理解无论哪个业务条线,无论公司内外,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业务员。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么多年,整个行业的业务团队对互联网营销的了解为零。时代发展这么快,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调整思路,不改变就被淘汰。政府肯承认互联网金融也是被银行的懒惰逼得没办法,在座的业务管理人员反思一下,你们的展业模式有多少与互联网沾边?
消费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焦点,将与小微企业融资并立为网络借款的核心潜力业务。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依然在持续,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形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充分满足个人消费信贷需求。艾瑞咨询预计,2014到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19.5%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将达到37.4万亿。目前消费金融业务分四类,一是P2P小额消费金融的大额支出及消费场景营销,二是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地面营销,三是电商支付系统的分期,四是传统金融和信用卡的互联网化。预计2016年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增速将超过120%。要求青蚨普惠除坚持面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企业主类借款业务之外,2016年要大力拓展面向公务员、白领、大学毕业生、残疾人、老年人的小额消费类借款业务,此类业务的拓展要有全新的展业模式,关注场景类消费,与消费商家形成渠道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