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2015年东莞人才流动现状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从学历构成上看,东莞流出人才主要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即缺乏技术和经验的基层劳动力,2014-2015年均维持在55%左右。2015年流入东莞的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53%,相比2014年提升8%。智联方面表示,“在整体呈现流出的情况下,该趋势将逐步促使东莞完成人才结构转型,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型创新型城市。”
报告反映了目前东莞人才流动的一个现象:离开东莞的多是蓝领,留下来的多是白领。换个角度,其实这也是东莞产业现状的反映:一些没有技术和品牌的代工企业离开东莞,与此同时,那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留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东莞制造是中国制造的缩影,其“三来一补”的代工生产模式曾无限风光,创造过无数个奇迹,为国家作出了历史的贡献。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东莞制造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型升级成了这个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主题。
制造业到了产业升级的时候,云计划是东莞智造的关键环节
早在2008年的时候,随着那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制造业不得不为工人缴付社会保险,由于劳动成本的上升,一些厂家开始经营吃力。“这一法律规定了工人的底薪和加班费的标准,这就不像以前由企业自己来定给工人发多少工资了。”投资了多家公司的蔡志忠告诉媒体。他早期在东莞经营服装,现在主要的业务是入股新兴产业公司。
紧接着那一年西方主要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蔓延至全球,至今全球经济还没有从那次危机中复苏。东莞作为外向型经济,深受危机影响。人工成本上升,外贸渠道堵塞,东莞制造业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开始一年比一年难熬,东莞制造业从辉煌开始没落,一些企业开始倒闭。
据传在2014年,东莞就有超过4000家企业关门,这一数字没有得到官方承认。但据东莞市长袁宝成介绍,去年东莞倒闭了428家企业,也可能存在一些企业倒闭后没到工商登记的情况。袁宝成表示,2015年东莞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东莞会继续面临企业倒闭的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龚佳勇分析称,东莞制造的确到了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现在进入衰落的周期,以孕育新的产业模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相似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年初,东莞市政府提出了未来10年间提升制造业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称东莞将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六大工程”,到2025年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转变。而云计划是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
云平台将成为东莞制造业的最强大脑,起着调配资源的作用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根据对全国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1.2%,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广东的情况稍微好点,2012年,广东省的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80.5,排名全国第三。其中东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占全省十分一,东莞企业两化融合的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伊登工业云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这个现象,伊登工业云CEO肖辉说,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东莞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转型升级的需要是非常迫切的。
但是肖辉同时强调,尽管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发现企业中数字化互联网的应用却非常缓慢。有调查显示,在企业应用中,云服务的渗透率只有21%,而美国达到了55%~63%。在中小企业运营中,互联网使用率仅有20%~25%,但美国却高达72%~85%。所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以消费者而不是以企业为导向,未来企业互联网的应用将会成为我国新的增长点。
肖辉说,过去东莞制造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工人在车间都是流水线作业,像一颗颗的螺丝钉。未来智能制造将更多是一种柔性化、自动化的生产,更多的带有定制化的属性。以东莞的服装业、鞋类制造为例,在未来,东莞仍然会有服装业、制鞋业,但这些产品会更多与每个人的个性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将参与其中,参与产品的创新、产品的生产,有效避免产能过剩的出现。
在未来,由于每个产品里面都带有电脑和芯片,实际上所产生的就是工业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会变得数字化了,所有的生产过程也都会变成数据化的过程。
先进的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其中,可以看出,工业云是一个融合创新的过程,核心是对市场的理解,对生产的理解,对消费者的理解,工业云实际将起到大脑的作用,调控各种市场资源。工业云将社会上闲散的制造资源集中汇集起来,提供给中小企业,同时把对中小企业实行限制的制造资源,实现市场化的配制,使分散在社会、企业中的智力资源,能够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使供求方和需求方实现对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