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碎片化时,我们更关注聚合。“千聊”创始人綦朋David这样说。
早年在德企做零售,因为创业的缘故,进入互联网行业干起了运营和产品,负责过千万用户级APP“怀孕管家”和母婴类应用“妈妈圈”,经历过这些后,David没有继续在一家大企业安稳扎根,而是选择了再次出发,一手打造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聚合平台“千聊”(原名“去聊吧”)。
“人要选择正确的事去做。”
对于产品出身的David来说,正确的事就是找用户痛点。
他自有其一套“痛点逻辑”:痛点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有痛点的地方才有机会。如果连痛点都找不到,这个产品就是没希望的。他举了在妈妈网做的一款APP“怀孕管家”作为例子。最新的孕育APP月活用户榜显示,怀孕管家目前居第2位,第1位是宝宝树。而当时团队负责这款APP时,市场预算十分紧张,所以提高产品本身的留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逼着团队静下心来去挖掘用户的痛点,不断的一点点突破、完善、迭代,并建立自己的规则玩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用户反馈良好,装机率出奇的高。成功打造了怀孕管家的工具属性,很多功能点都被友商产品模仿。
David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强抓痛点做产品,只要你的点抓到位,用户受用,自然就会产生自传播,一样可以开拓出大量的用户群。
聊到第一次创业,David当时做的是一个帮大学城等大型社区超市部署手机客户端项目,短短几个月,就为几家大型的超市完成部署,虽然公司活的很滋润,但是瓶颈也随之出现,后来因为一些原因David选择退出。之后陆续在两家互联网大公司作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休整后,他又毅然选择了再次出发创业。
“公众号的痛点就是孤岛化。”
2015年社交互联网的一个热词是“社群”。以“逻辑思维”“秋叶PPT”为代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公众号选择建立社群,并实现运营变现。让人们嗅到了社交网络的一个新风口正悄悄到来。而David则发现,这些公众号大都通过微信群手段来管理,效率并不高。而且失去了很多可能性。这背后的根源则是公众号封闭的属性和社群运营追求开放互动的目标相矛盾。
腾讯巨大的渠道优势,令微信获得了天文数字般的装机量。但装机量多,不代表它就完美。公众号功能上线多年,与用户的连接模式仍然基于点对点。最近出现了评论、赞赏功能,算是一点点改变。但即使如此,痛点仍然悬而未决。
这个痛点的存在,是因为公众号的产品思路选择了孤岛而不是广场。David理解张小龙的苦恼: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产品,信息传播速度一旦过快导致泛滥,后果将难以控制,微博已是前车之鉴。但是否只有孤岛化这条路可走?David并不认同。他还观察到,公众号过于单调的沟通模式,已经让越来越多用户将“微信时间”,逐渐转移到一些新奇有趣的社交APP上。
不过David对此仍然乐观。他认为在未来数年,微信的地位不可动摇。除非出现新的web4.0,而又被某个企业捷足先登。否则出现像微博、微信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是不可能的了。而公众号的存在至少占微信价值一半以上。“没有公众号的微信,跟BB机差不多。”
David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谈论碎片化,但他更关注如何聚合。碎片是趋势,聚合是痛点。在每一块“社交碎片”中,人们仍然渴望一个社交的向心圆。从门户网站、BBS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络一路发展到现在,这个人性痛点一直没有变。所以他才有了打造“千聊”的想法。
“千聊就是要解决公众号的痛点”
“千聊”上线不到两个月,有超过500家公众号接入千聊论坛系统。覆盖粉丝用户1000万。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笔者试用了这款产品。登录“千聊”公众号之后。在自定义菜单选择【创建论坛】。简单输入输入论坛名和简介。就可以直接创建一个论坛。更令笔者称奇的是,这个论坛可以直接转发到朋友圈。人们从朋友圈点击进去,还可以直接进行跟帖。如果是公众号运营者,可以把这个论坛的链接置于自定义菜单。相当于搭建一个微社区。据了解,腾讯曾经收购了discuz社区,打造腾讯体系下的微社区,但用户体验相当不好。但如果使用“千聊”,只需要两步,不用任何官方证明就可以创建。便捷性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搭建。
David对笔者透露,目前“千聊”比腾讯官方开发的微社区更好用。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端就完成社区的搭建、管理,进行签到、删帖、置顶等功能。笔者体验的时候,发现这些功能响应都非常迅速,扩展的功能插件也比微社区丰富不少。另外设计也比较简洁流畅,跟平时所见到其他简陋的微论坛相比,更让人感觉是一个成熟公司的产品。
“千聊”的技术负责人告诉笔者,很多人都有过在H5页面进行游戏或抽奖的经验。实际上H5页面可以承载的内容还有很多。“千聊”就是基于H5实现的,可以顺利在微信端、手机浏览器,以及其他浏览器中自由跳转。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代表传播者可以尝试更多的传播可能性。
目前,像逻辑思维、秋叶PPT等公众号,通过拉微信群的方式,构建起社群,实现了变现。引来不少企业和运营者的效仿。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大部分企业运营者能够“玩得起”的。建群容易养群难,微信群的互动和运营成本太高,一个群不到一两周就“死”了。群又有人数限制,无法吸收太多用户。N个群一起管理又更加考验运营者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就算这一切都做好了。鉴于微信自身原因,群传播的层级和维度都是很单一的。很难实现几何级分裂。而David目前在打造的“千聊”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生。
关于“千聊”的价值,David还列了几个点。在粉丝互通层面上。之前,公众号的粉丝只能和运营者之间单向沟通,现在,同一个公众号的粉丝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在粉丝共享层面。不同的公众号粉丝之间可以通过千聊互相沟通,甚至可以让公众号之间互相导粉,增加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和黏度。还有就是突破了公众号的发送限制。订阅号一天最多只能发一次。有时运营者会比较被动。现在,可以在公众号论坛里随时随地更新内容,关注热点与兴趣。第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千聊相当于为公众号搭建了一个用户产生内容平台(UGC)。之前,微信内容全部来自于运营者编辑,现在,用户可以在公众号论坛自发产生内容,并与公众号文章互补。David表示,“千聊”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把“社交碎片”中的零散人群,再度整合起来,解决B端用户和C端用户使用公众号时的痛点。接下来团队还会挖掘它在大数据层面上的价值。因为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能调用地理位置定位、身份识别、快捷支付、语音视频等技术特征。通过和微信接口对接,这些全部可以被收集保存下来。成为企业大数据建模的来源。
“现在‘千聊’的用户分为B端和C端。B端用户主要集中在婴幼、地区、团体组织、活动等话题讨论需求比较强烈的公众号中。目前接入了超过500家,这些微信公众号过去几乎都很少跟粉丝互动,但不能说他们没有社交需求。我们销售人员和他们接触后,发现这些用户日常需要交流的信息是很多的,却几乎没有用PC登陆论坛的场景,一般是微信群里吼吼,或者打电话。但一些重要的内容,很容易被刷走,社交的痛点真的很‘痛’。接入“千聊”之后,这些问题算是得到了基本的解决。”David说道。
“无论B端还是C端,目前都是全部免费使用。但我们也同时提供了付费的项目,像按需开发。例如普通社区就是发帖回帖,但假如你有一个需求,是要打赏才能回帖,也可以开发出来。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我们相信这个产品在不同用户中,玩法都是不同的。所以定制很重要。”
当介绍“千聊”时,刘杰一下子就明白了
任何一个创业故事,既是产品的故事,也是资本的故事。在“千聊”的故事里,David遇到了一位贵人——SKG董事长刘杰。提起SKG这个品牌,可能不少人在天猫、京东上有过接触。实际上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智能家电企业,而且几乎没有线下渠道。是百分百的互联网企业。
“可能因为大家都是这个行业的,记得当天跟他聊这个项目时,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觉得有戏,于是马上就开干。在这种精神感染下,产品两周之内就上线了,并快速完成迭代。”
和很多出身技术、运营的创业者不同,在David的履历中,还有在德国企业中做零售的经历。David分享说,在德国企业中他学到的是组织化的严谨和精密,这让他深刻地明白到,成功除了1%的灵感外更需要99%的执行和付出。再痛的痛点,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法,也是“没有卵用”。所以在推广过程中,他也注意借鉴以前学到的思路,令团队既充满着创业激情,又不乏严谨务实精神。
David最后分享了一个小小插曲。就是产品刚刚上线时,一些用户反馈了不少改进意见。由于当时团队人员比较少,开发的同事就建了一个“千聊”的微社区,专门把这些用户拉进来讨论。用户就一个个问题直接发帖提问,而开发人员就直接跟帖回答。搞起了小型的“小米模式”——用户参与设计。接下来几个版本的改进,基本上很多都从这些发帖回帖中来。这比直接在微信群里交流更方便,更有序。
“参与感的思路帮‘千聊’更快更好地完善产品,而‘千聊’又促进了参与感的构建,这令人感觉神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