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外卖O2O依然好戏不断,西贝爽约阿里放弃投资口碑,饿了么与滴滴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平台间的厮杀和肉搏依还在继续,但盈利和发展仍旧黯淡无光,这让人不免怀疑:纯互联网思维在外卖O2O领域还是不是一剂万精油?
我们先来看看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商领域,刘强东和董明珠组成全新CP亲自站台做广告强势刷屏,无不在释放这样一条信号,传统企业需要互联网的改造,但互联网如果没有传统行业做支撑,同样只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不光是像电商这样相对标准化的项目,与非标准化的服务密不可分的外卖O2O更需要传统思维,这直接关系到外卖O2O能不能改变目前烧钱的困局,走向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来。
根基不牢快速扩张很危险
互联网的开放式和连接性,让快速扩张成为了一项基本准则。不得不承认在传统的或者说是纯互联网领域,这种思维是很奏效的,腾讯用户的几何性增长、淘宝商家的聚集效应、百度搜索强势的份额让BAT一步步成为巨头。但是O2O的服务属性和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特点让这种打法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然而很遗憾的是目前的玩家们都还是用纯互联网的打法,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都在获得巨额融资之后,投入巨大的补贴迅速扩张版图,甚至还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他们的路径是由上而下的,首先对位自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然后才是一个有线下部分的互联网企业。比如饿了么,做外卖之前没有基础,每一步都是在探索,这样的扩张让根基越来越薄弱。百度外卖、口碑外卖不但入局晚而且还企图靠外卖作为流量入口,这样的初衷也决定了他们不会认真做线下。有团购做基础的美团外卖相对要好过些,但是模式依然很轻,扩张用力太过猛,如果没有资本输血也是非常困难的。
没有利润数据都是瞎扯淡
互联网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免费,在外卖O2O领域表现为低价策略。这种不考虑成本请全民吃饭的做法,看似很典型的互联网玩法,严重透支了用户需求,扰乱正常的商业法则,对行业的良性生态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因为根基不牢,那些靠烧钱迅速起势的玩家们只能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抓取用户上,企图用订单量、用户数以及订餐频次等组成华丽的数据,追求电视购物式的“短平快”效果,然后获得资本的支持,这也是饿了么为何将F轮融资改口变成系列融资的原因。事实上,外卖O2O比任何项目都应正视盈利问题。因为外卖并不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比出行、家政等更传统,改造的空间更小,只不过是让用户多了一个渠道和选择而已。外卖O2O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远的布局和投入周期,包括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商户和服务配送网点的完善、团队的组建和强化等,缺一不可。可是目前烧钱派的平台都不敢谈盈利问题,就是因为被资本绑架的它们,除了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其他的几个环节大家都太弱。笔者认为,比较有可能率先实现盈利的,不是那四个“大块头”,反而是目前根基打得比较牢固的到家美食会、外卖超人这样的“专而美”平台, 他们通过更优质的服务,提升用户消费体验,让用户通过满足感和信任感进而愿意支付格外的费用,带来价值增值,从而实现盈利。
产品和服务非互联网解决
互联网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不时曝出的外卖黑作坊、无证照商家的问题让轻模式打法的外卖巨头们饱受诟病。美团、百度更是被曝出外卖小哥与用户发生争执被威胁的新闻,这更是让用户开始对“只有低价”的模式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感,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更是相悖的。
在传统行业里,价格是在产品和服务之后的。很多实体店受到电商冲击日子变得不好过,但是优衣库、ZARA、H&M还在不停开店,而且也不是像电商天天喊着打折,前两者的老板还成了各自国家的首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传统思维里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征服用户。外卖O2O也一样,不是一味靠互联网跨界博取眼球,再怎么互联网思维,难吃的煎饼和牛腩用户最多吃一次就够了,只有回归到餐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把控上来,才能赢得用户。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互联网思维,上来就是颠覆,但是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融合。外卖O2O处于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会在于人与人之间非标准化的服务。当互联网红利逐渐减弱的时候,互联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用逻辑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