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自互联网在中国诞生和发展以来,人们耳闻能详并经常使用的大多是针对个人的互联网,无论是个人获取资讯还是个人购买商品,都已经有相应成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消费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深入和经济“新常态”的到来,针对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正呈现快速普及和迅猛发展的态势,一场产业互联网的大潮正在到来。
在我国,产业互联网最先崛起于对中国经济变化反应最快的行业,比如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钢铁行业。钢铁由于具备标准化、运输安全等非常适合互联网运营的特点,在上海诞生了以找钢网为代表的诸多产业互联网企业。这些产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去中间化”来打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通道,将行业的销售环境从过去较混乱的集贸市场的批发状态改变为以电商运营技术为基础的零售状态,从而从底层在推动和改变整个行业的变革,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获得了传统企业的热烈欢迎,市场份额快速增加。根据中钢协的数据,目前中国通过钢铁电商渠道销售的产品已占据中国钢材流通市场的10%,且这一数据仍在快速增长中。
观察产业互联网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会给“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提供两个明显的价值点。
首先,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仍以钢铁行业为例,当今钢铁行业正处于产能过剩期,去产能化和转型升级成为行业主题。“去产能”的基本前提为钢厂要针对订单进行生产,改变过去先生产再销售的相对落后管理方式。如果钢厂仍是先生产、再销售,那么整个行业的“去产能”无从谈起。不过对于订单的理解,制造业和产业互联网的理解又有所不同。
制造业认为订单就是订单,不管是谁来买、买多少、买什么都可以;但产业互联网却认为,只有零售化的订单才有长期积累价值,批发的订单除了订单本身之外没有价值。其奥秘在于,制造业把库存批发给了批发商,一旦下游的批发商消化不畅,整个行业依旧处于危机之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批发商的消化不畅,会导致钢厂的大订单萎靡或不够连续继而丧失订单规律性,这些变化会对大型制造业造成极大的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困扰,严重影响其原料采购、有序生产等。试想,在如此的恶劣生存环境下,制造业如何有精力来考虑更高层级的转型升级?
再看产业互联网,其特征就是去中间化,聚集零售的订单提供给制造业,让制造业迅速的从过去的批发环境转向零售环境。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增加单个订单的毛利、丰富渠道广度增强企业安全性外,还能让制造业真正面对自己的零售买家,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通过零售买家的订单数据和其规律来针对性的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只有这样,相应的研发创新才能进入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进程中,继而能够安全、健康、快速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成效又能迅速在零售订单中体现出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对企业来说就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其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建立起行业内的数据级信用管道,金融资本可以安全、有效的通过这个管道给行业上游的制造业和下游的小微服务实体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从而彻底解决传统产业中金融流通的阻塞问题,继而带活整个产业。
在传统情况下,银行给传统制造业贷款,基本只能靠固定资产抵质押和依靠人力来判断。此举,不但效率低而且在产能过剩时期出于恐惧纷纷抽贷,大大提高了传统制造业的金融成本并造成制造业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没有能力通过数据来分析这个制造厂在行业中的订单的数量及质量情况、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生产的产品规格的合理性、产品的周转率等。对于小微实体,银行更是很难靠人力来判断出一个小微服务实体的盈利性、诚信度和持久度。而这些贷前的数据准确且有序收集恰恰是产业互联网的强项,产业互联网通过平台交易服务,积累大量的上下游的交易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所搭建的风控模型能方便、科学的判断出目标制造业和下游小微服务实体的可信度。同时,由于平台自身就具备超强的货物销售能力,所以也极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后安全性。
可以想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在企业应用的逐步深入,产业互联网对于中国传统经济的价值发挥会越来越大,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入。作为当前先进科技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产业互联网将成为助力中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之一。(作者系找钢网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