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阶层固化和中产危机是人们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之所以能够触动绝大部分人敏感的神经,就在于两者和我们的利益实在太息息相关。
其实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说的都是阶层晋升通道被堵死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从一个物资短缺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全面过剩的时代。
那些在短缺时代靠着一张嘴暴富起来的倒爷们,放在现在只能被打成无良商贩。
时势造英雄,当势发生了质的改变,要想再用原来的方法造富显然成了笑话。
有人说,现在的财富逆袭机会比过去少多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以前你卖什么市场都能给你消化掉,现在你卖什么,都卖不出去。
换句话来说,原来是增量财富的争夺,现在却是存量财富的再分配,能分配到多少,就看你对别人财富的剥夺能力。
房地产就是剥夺别人财富的一大杀招。
房子的财富到底哪来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100万的房子,为什么在大城市就是大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而在农村就仅值几十万甚至十几万?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财富剥夺,高房价对低房价或者没买房的人其实是一种财富剥夺。
更进一步来说,嘉丰瑞德小编认为,藏在房价的财富并不是靠大家用劳动挣出来的,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国家的财富再分配过程。
清华大学教授认为:
经常有人说,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那么快。于是人们质问,差的那块财富哪去了呢?这里当然有种种原因。比如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比如权贵的掠夺等。但我觉得,除了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是沉淀、转移、渗透到了土地和房子里。
比如20年前,北京五环有个房子,50万没人买,20年后的今天,500万买不下来。这多出来的450万是从哪来的呢?除了通胀、泡沫等因素之外,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这些年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甚至公共服务投入的钱转移渗透到了这房子里。就是说,这房子现在值500万,这里包括了这些年修马路的钱,建公园的钱,搞绿化的钱,甚至包括公共服务的钱。
按照教授的说法那些没有吃到公共建设红利的房子又会怎样呢?
打个比方来说,同样都是100万买下的两套房子。其中一套房子周边开通了地铁,小区旁边还建了商业街,这个时候这套房子的价格可能就涨到了150万,另一套房子还是100万。
多出的50万哪来的?
实际上这就财富转移的过程,那些修地铁、造商业街的钱转移、渗透到了这套房子里。
我们再来比较财富在空间维度的重新分配过程:
80年代,一个北京市民家庭和边远农村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年代,两个家庭的财富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可能市民家庭有冰箱、彩电,农民家庭仅有一台黑白电视。
除此之外,从房产价值比较起来农民的财富可能还略胜一筹。
市民的房产是国家的,不值钱;而农民的房子再不值钱,也是自己的,一两千块钱还是值的。
但仅仅过了20年,两个家庭的财富发生了翻天的变化,市民的房子已经值500万了,而农民的房子还是几万或者十几万。
两个家庭的财富不仅发生了翻转,市民家庭的财富已经把农民家庭远远甩在了身后,而农民家庭想要逆袭机会极其渺茫。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财富在地区之间、代际之间的转移过程。
50后、60后、70后,以及一部分80后,这几代人显然是幸运的,赶上了财富再分配的红利。
可是没赶上红利的部分80后、90后甚至00后该怎么办?
特别是在外地谋生的这部分年轻人,他们没有房产可以继承,没有强硬的背景,有的只是一张刚过及格线的大学文凭,以及一双还没有磨出老茧的双手。
这几代人,在出生时面对的是财富跃进时代,但等他们长大,可悲的是,他们发现,这个社会已经完成了财富分配,留给他们的机会也只剩下可以立锥的十几平米出租房。
这一代年轻人该怎么办?
嘉丰瑞德小编认为和50后、60后、70后相比,可能80后、90后、00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
当上一代人已经华发生白,我们这一代人还是青春正盛。时间就是年轻一代最好的武器。
下面的话,嘉丰瑞德小编要敲黑板划重点了:
你的专长就是时间杠杆经年累月磨练的结果。
职场上有“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内的牛人,必须经过1万小时的打磨,哪怕是资质最平凡的普通人,也能通过时间的打磨,涅槃重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在投资领域也有一句话,叫复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懂得利用时间杠杆的人,最后大概率走上了财富自由之路,价值投资的倡导者如巴菲特、又如李嘉诚,五一不是利用时间杠杆的高手。
总结而言,在存量财富的时代,年轻人最大的杠杆就是时间,从今天起好好利用你的时间,学习新知识也好、打磨技能也好、学习投资理财也好,总之让这些利用时间杠杆习得的知识/技能/投资最终转化成你的专长,成为别人眼中你的无可替代性。
相信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华的人生,终会迎来徇烂的绽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