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财网>>首页—国财网!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历史

火燒阿房宮項羽含冤 盤點被考古顛覆的歷史或傳說(1)

作者:网络整理员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12-10 00:56

  秦人戰場厮殺不用甲冑護身嗎?

  氣勢恢宏的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掉?

  傳說中的周王陵埋葬的是周文王父子?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說法準確嗎?

  考古﹐是什麼?很多人說是挖寶﹐但在考古學者眼中﹐考古是現代人通過科學研究對古代故事的情景復原活動﹐通過考古﹐還歷史以真實。在近些年我省的考古發現中﹐不少顛覆了我們固有的認識﹐也推翻了一些歷史傳說或者史書記載……

  傳說中的周王陵 考古證實為秦王墓

  在咸陽市城北6公里處﹐有南北兩座古墓﹐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傳說南為周文王之陵﹐北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間畢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兩朝所立石碑四十餘座。但是﹐它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周王陵呢?

  考古結果證明傳說有誤﹐周陵其實是戰國晚期的秦王陵墓。2007年﹐考古人員對陵園進行全面勘探﹐兩座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在陵園內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殘磚塊﹑瓦片﹐殘瓦片外表有粗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面。素面圓瓦當在戰國早期還有一些﹐戰國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紋瓦當同于秦咸陽遺址所發現的紋樣。

  考古專家說﹐之所以認定是秦王墓主要有三大依據﹕一﹑根據《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塚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塚是也。人以為周文王塚﹐非也。周文王塚在杜中”。《正義》引《括地志》雲﹕“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雲﹕“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可見自宋代﹐就有周陵的誤傳。二是陵園的佈局為南北方向﹐而墓為東西方向﹐東西方向的“亞”字形符合戰國晚期秦王墓的特點。三﹑最重要的是在考古中發現了一些青銅器﹐根據其紋路等特徵應為戰國晚秦時期。考古專家推測周陵應該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解開了周陵的謎團﹐那麼西周王陵在哪?至今還是個謎團。有說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說在咸陽附近﹐也有說在周公廟附近﹐至今沒有定論。

  火燒阿房宮 項羽含冤2000多年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檐牙高啄……”“戍(sh)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給人們勾勒出了一幅金碧輝煌阿房宮的場景﹐最終因西楚霸王的一炬﹐而化為灰燼。2000多年來﹐項羽都被認為是火燒阿房宮的罪魁禍首。

  傳了2000多年的謠言也止于考古發現!原阿房宮考古隊隊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資深考古專家李毓芳說﹐通過她多年的考古發掘﹐阿房宮根本沒建成﹐更談不上被項羽付之一炬。

  資料顯示﹐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臺基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臺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筑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臺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裡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僅有東漢──北朝時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築遺存和墓葬。考古專家介紹﹐前殿夯土臺基南側均為建築臺基時人們所踩踏過的路面。從路土分佈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筑臺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筑臺基。因工程未能完成﹐所以臺基上面的南牆還沒有建﹐臺基南側的路土還沒有妥善處理﹐這說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

  這意味著《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祗是圖紙上的設計﹐未能得以實施﹐也就不可能有火燒阿房宮了。

  其實﹐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的事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咸陽採取了燒﹑殺﹑搶虜的政策﹐而沒有提到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裡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項羽火燒的秦咸陽宮﹐這在考古中得以證實﹐咸陽宮發現大量的火燒土。

  那麼﹐是誰把這場火災“移”到了阿房宮?明確指出阿房宮被大火焚毀過﹐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李毓芳說﹐杜牧其實是借古諷今﹐說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使秦國滅亡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希望統治者愛護本國百姓。

[責任編輯:唐麗華]

2

1

分享到:

关键词: 出土 火燒阿房宮 阿房宮前殿 考古專家 考古人員

更多精彩热图
更多今日推荐
更多最新标签
更多拓展阅读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网站标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火燒阿房宮項羽含冤 盤點被考古顛覆的歷史或傳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