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备刚占据益州不久,正和孙权为争夺荆州闹得不可开交。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曹操占领汉中,蜀中人人自危。
司马懿认为这是夺取益州的好时机,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但曹操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七日后,从蜀地投降过来的人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深感后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包围襄阳、樊城,于禁等七军被淹,许都受到威胁,曹操打算迁都避其锋芒。此时已升任丞相军司马的司马懿和西曹属蒋济劝阻说:迁都既让敌人看出我们虚弱的一面,又使淮水、汉水一带的人民恐惧不安,因此并非良策。孙权和刘备外亲内疏,关羽得胜,孙权一定不高兴,如果派人劝孙权出兵袭击关羽的后方,这样襄樊之围就可不战自解。曹操接纳了他们的意见。不久,孙权派大将吕蒙西袭公安、江陵。关羽还救,兵败被杀,襄樊之围随之而解。
“雄豪志”被人察觉
“狼顾”相引人猜忌
三国时期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土地荒芜。司马懿在担任魏太子中庶子和丞相军司马期间,“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考虑到当时粮食供应不足,司马懿提出军队和国家应以食为先,建议且耕且守,实行军屯。
司马懿对曹操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曹操不仅是军事政治上的奇才,在知人识人方面也很有眼光。史籍称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对于足智多谋、胸怀大志的司马懿,他既欣赏他的才能,又心存猜忌。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由此可知,曹操猜忌司马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察觉他有“雄豪志”,担心子孙后代驾驭不了他;二是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所谓“狼顾”之相就是行走向后望时头动身不动;三是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司马姓有“马”字,“槽”与“曹”同音,这个梦有司马氏吃掉曹氏的寓意。曹操感到这是个不祥之兆,所以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打算除掉他。但曹丕对司马懿十分信任,并没有将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处处保护司马懿。司马懿也觉察到曹操对他有疑心,更加勤于职守,日以继夜地工作,事无大小亲力亲为,这才逐渐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伺机消灭曹爽集团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十月,曹丕使群臣逼汉献帝行禅让之礼,正式登上皇位,是为魏文帝,曹丕先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魏文帝亲征吴国,委任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领兵五千,留镇许昌。魏文帝临终前,司马懿与中军大将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共同辅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同样对司马懿深信不疑,对他委以重任。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诏司马懿率所部屯宛城(今河南南阳),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从此,司马懿成了掌握实权的一方统帅。
不久,新城郡太守孟达叛魏降蜀,司马懿一面写信稳住孟达,一面潜军进讨,昼夜兼行,八日至上庸城(新城郡治所)下,十六日而灭孟达。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司马懿升任大将军。
这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吴国联合,不断出兵攻魏,严重威胁魏国西部地区的安全。明帝命令司马懿驻扎长安,统领关陇诸军对抗诸葛亮,因御蜀有功,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被升为太尉,成为全国的军事首脑。
公元238年,明帝死,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受遗诏辅佐8岁的少帝曹芳。曹爽想专制朝政,使魏帝下诏迁司马懿为太傅,独揽尚书台大权。但曹爽既无军事才能也无政治才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魏太后于永宁宫,直接把魏帝控制在手中。司马懿故伎重施,称病不出,暗地里伺机消灭曹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