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有资格拥抱“互联网+”?看这些年走过的弯路
从2年前“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开始,雨后春笋般的移动医疗类APP一下子千树万树,每个产品都争先加上“互联网+”的辫子;反观院方和患者,面对蜂拥而上的产品,也不知道选谁好。说到底,还是信任问题,尽管免去了医院里挂号、候诊、收费排队的麻烦,但以来移动医疗类APP的医生资质鱼龙混杂,二来患者心理上对线上医疗不放心,感觉不能与医生面对面,治疗就不准确。
BAT为何总不见起色?
谁也不能否认,BAT有钱。但是在医疗行业,纵有金山银山,想深度接入院内系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BAT只能借助自己流量入口的优势,围绕医疗外围做做相关的服务,比如网上送药、院内导航、健康咨询等。
好大夫、春雨、挂号网=伪需求!
为什么说这些是伪需求呢?因为这几个产品关注的“痛点”都不是患者真正的痛点,患者真正的痛点是“快、准、好”,即快速准确的看好病。而这几个产品多是各自为战,模式仍停留在提供咨询、挂号等服务上,未能承接起医疗企业、医疗设备、保险公司等重要部分,比较“空洞”。
平安健康,强弩之末。
平安健康曾戏称“羊毛出在狗身上,让驴埋单”,意思是用极致的体验带来口碑,然后带来流量,待到流量足够大时,商业模式“自然不成问题”。但是被忽视的一点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只能在其注册的医院行医,优质的医疗资源紧缺,集中于公立医院。体验再极致,患者找不到医生也是白搭。
看着这些走过的弯路,正路在何方?
笔者认为,以患者和医生为目标用户的、致力于构建移动医疗生态圈的APP才真正有资格拥抱“互联网+”的产品。
纵观目前医疗类App的发展,其更多关注如何吸引患者,如何改进患者的预约挂号难,大部分的精力仍在改善前期的预约挂号体验,解决“看病难”中的挂号难问题,对于专家筛选、诊后指导等还远远没有涉及。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口子容易打开,没什么门槛,几乎谁都可以做。
遗憾的是,患者看重的诊后随访、出院后主治医生给的康复指导和就医前期的医患沟通仍然未被重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多数医疗类App仍是走的医院定制版,其局限性就在于每个医院信息系统不统一、权重不一,核心病种与同区域医院对接、医患对接等有很多东西需要弥补。在这方面,走“全国通”路线的大象就医APP就有其先天优势。
首先,大象就医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挂靠东软20多年积累的近3000家HIS合作医院,一旦充分挖掘,势必使“大象就医”接入的医院数量跻身同行前列,在后期市场推进中,这一优势将更将明显。
其次,大象就医倡导“轻、平、快”,团队年轻充满活力又扎实肯干。既有传统企业的厚重沉淀,又有作为互联网新锐企业的势头,执行迅速,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等互联网基因。
除此以外,大象就医还积极构建医疗生态圈,把“预约挂号、诊间支付、查收报告”等前期服务作为流量入口,连通线上与线下,推进诊前、诊中和诊后的全方位服务协同。
据悉,为了协助医院加快推进互联网化步伐,大象就医还即将推出医生版APP,亮化医院和医生的个人品牌建设,相当于一个能看到患者病历的微信,同事还能保护医生的个人隐私。大象医生在前期医患可以进行“轻问诊”的基础上,强化了医患诊中沟通、诊后随访、生活指导、医学知识普及等功能,推动医患和谐互动。大象医生还高度重视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互通有无,打造“医圈”方便医生研讨病历、交流心得等。
回归“互联网+”医疗和国家提出建设“健康中国”初衷,就是想要创造优质的患者服务体验、提升医院和医生品牌影响力、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优化预约挂号流程是不够的,深入推进全周期诊疗移动互联服务、构建医疗生态圈才是正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