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5月10日电 /美通社/ -- 5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第八期活动在 3ESPACE 山谷剧场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你所不知道的冷门公益项目”,活动特别邀请到致力于临终关怀的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副总干事杜婉灵女士,长期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及家庭帮扶的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林敏明先生,倡导厕所文明的昆山昱庭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国际公益学院厕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军先生,深耕农村留守儿童帮助的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禾趣计划发起人杨团女士到场,与近百名观众分享他们作为冷门公益领域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本期沙龙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担任嘉宾主持。
杜婉灵:爱与陪伴是需要学习的。
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副总干事杜婉灵和大家分享了她同十方缘的员工、义工一同关怀失能失智的临终重症老人的经历,她谈到:“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往往选择集体屏蔽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整个社会不谈生,更不论死。十方缘选择直面‘死亡’这个躲不过的话题,其实,这个话题其实可以很优雅、很美好。”
杜婉灵分享到:“我来到十方缘才发现,原来陪伴是需要学习的。很多我们认为的陪伴,被陪伴着往往不能够接收到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那么,在哪个地方学习呢?一些感恩老人、亲近老人的公益活动,其实是老人在给我们一个练习表达爱、学会高品质陪伴的机会。”在分享的过程中,杜婉灵多次强调十方缘的价值观: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
钱军:做一件天大的小事,我们其实很孤独
昆山昱庭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国际公益学院厕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钱军分享了他与厕所“打交道”的故事。钱军打趣说道:“厕所在文化里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每个人的大事,吃喝拉撒睡就占了两样。然而他们这个行业却非常非常的孤独,欢迎更多人共同参与,一起推动厕所革命。”
他在分享当前中国的如厕用水现状时提及了一组数据,按照现在统计的7亿多城市人口,以及世界厕所组织平均每人每天如厕6至8次计算,一次冲水6升多,4年多时间就能把三峡大坝蓄水库冲干。这让他开始反思“马桶是世界上最好的发明之一吗?”这个他入行前非常认同的观点,并开始把颠覆马桶的产品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
在谈及厕所文化时,钱军说道:“中国厕所比较糟糕的原因是没有文化的支撑,厕所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拿不上桌面的文化。相对而言,日本的厕所文化则由来已久。日本厕所干净有三点原因:第一,不为下一位使用者添麻烦;第二是厕所有一个‘厕神’,相当于日本的财神;第三是有一个传统,小学生上课第一天的第一堂课是到厕所,很多日方企业新进员工要扫厕所一个月,有很多这样的文化传承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林敏明:有行动就有力量,我们这样关注高墙问题
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红苹果公益)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林敏明分享了他在帮扶服刑人员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时的经历和体会。谈及为什么要帮扶这些孩子时,他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为家庭的特殊性,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生活上可能无保障,心理上比较自卑,严重的可能会心灵扭曲和仇恨社会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例如2017年造成拉斯维加斯“1001”赌城血案的史蒂芬·帕多克,他的银行抢劫犯父亲从小就给他灌输仇恨社会的理念。因此,帮扶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也可以避免一些类似极端行为的出现。
他发现,有些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经济援助,而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例如有一个孩子在父亲服刑以后就变得自闭,不愿和他人讲话。为此,红苹果公益开展了十二场的拓展营和亲情见面活动,通过拓展营对服刑人员子女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之后安排他们在监狱里和服刑人员见面做家庭关系的修复。其中的一场亲情见面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由3~6岁的孩子引导背着自己的蒙着眼睛的爸爸走过一条设有障碍的道路,在这个环节快结束的时候,一位服刑人员突然举起手,说,我能不能也背背我的孩子?他的孩子已经15岁了,个子比他还高,但是他还是坚持背上孩子走那条路,久久不肯放下,后来他告诉我们,孩子3岁的时候他就被抓了,自此之后12年没有再见过孩子。他被判死缓,现在已经改成无期,这个活动让他感受到了爱,自己也有了动力为孩子努力改造,争取早点回家。不仅是让服刑人员有了积极改造的动力,这个活动也让服刑人员的孩子和家属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感受到生活中也有爱相伴。
杨团:携手本地农民组织,为乡村儿童带来丰富、多元、健康的生活。
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禾趣计划发起人杨团女士和同学们分享了她深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经历。她说:“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的主导方向是在农村帮助农民建立综合农协,综合农协跟一般的合作社最大不同是不只做经济,而是要用经济上赚的钱来支持家乡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就是说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循环链。”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做法最重要的一条是本土人才培养。
所以杨团老师和她的同事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当地的乡工,即乡村社区工作者,即在乡村的合作组织中,有一定工资或者津贴收入的,为农民服务的职业人员。她提到:“开始有的人年龄比较大,后来有一批年轻人已经开始当上乡工,重要的条件是合作组织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运作给这些年轻人发得起工资。只有这样这些年轻人才能留在农村。”
在分享的最后,杨团老师真诚地对现场的年轻朋友们说道:“你们现在面临的是中国的重要时代,是中国发展的拐点、向上腾飞的重要时代。乡村振兴,公益先行。各位在座的青年,要努力抓住自己的青春,真的能够在自己未来的30多年中为中国乡村振兴,为中国整个国家的富强做出你们的那一份努力,这个努力让你到我这个时候会很骄傲地说,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那就好了。”
现场观众同样进行了踊跃提问,在问及“中国农村养老部分,现在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困难,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时,杨团老师答道:“山西蒲韩社区的养老的确是值得推广的典范。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过一篇文章,提到养老的做法是把老年人按照他们的情况分成三类,一类是失能的,第二类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虽然走路晃晃的,但比较健康、还能自理的。第三类是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失能失智不太严重的老年人。解决的思路基本上以志愿者为中心,同时加上老年可以承担的费用,比如不倒翁学堂,照顾失能失智的在家老人,还有就是每天下午太阳好的时候,让这些人坐在室外,有人教舞蹈、实践、捶打,还有讲卫生常识。这一套东西主要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自己发明创造不断摸索走出来的路很有章法,制度化还可以提升,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导致周围村长、支书都发动资源开始做这件事。”
活动结束前,沙龙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分享到,今天的主题是“你们所不知道的冷门公益项目”,我想从今天开始,希望未来所有公益项目都不会冷门,都是热门的,因为我觉得大家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牵涉到最核心的词:爱。爱让我们人类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要为真正的美好而工作,为真正的利益而工作。
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是很多人在追求的信条。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去挑战一个冷门公益项目,相信你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2018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将会持续进行,第九期沙龙将在6月举办,届时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数洞社媒”和“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获取详情。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