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8年3月2日电 /美通社/ -- 基于电动车专用平台研发,采用集成式电驱系统和液冷恒温电池组车型的零跑S01即将上市。
零跑S01采用的是国内首创的蛇形液冷恒温电池组,容量为36千瓦时。这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组,不仅在能量密度上与特斯拉处于同一水平,充电放电效率也达到了97.7%。更重要的是这种采用了PACK高低压电全隔离绝缘技术的蛇形冷却管的设计,可以将电池组的温差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从而将电池组寿命将延长20%以上,更稳定的工作温度让电池在夏天不会太热、冬天不会太凉,可以充分发挥最佳性能,极寒天气手机掏出来就没电的情况,在零跑S01上就完全不必担心了。
“三电系统”是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三部分,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三电系统”技术水平对整车的行驶、操控、安全、轻量化、续航里程等方面的性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逻辑其实和传统汽车类似,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性能和使用体验的关键要素,那么在电动汽车上,这一要素就是电机、电池以及控制系统。而且对电动汽车来说,动力系统还事关安全性,因此如何选择更有门道。
电机和发动机一样,也存在技术水平上的高低优劣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新能源汽车还是由既有的燃油车平台改装动力而成,三电系统的布置也仍然以“只要能装得上就行”为基本要求。系统集成度低、占用车内使用空间的情况相当普遍。
而那些为纯电动驱动专门设计平台的“纯血统”新能源车,在“三电”布置方面更是显示出集成化的趋势。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布置在前舱,动力电池布置底盘下方或后排座椅下方,所以在选择电动汽车时,应当优先选择那些以电驱动平台为基础的车型,而不是传统汽车的“油改电”版本。
三电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所重视,尤其对众多以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为核心业务的新造车企业来说,三电系统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零跑汽车正是一家具备强大三电研发能力的新造车企业。
即将上市的零跑S01,采用了全球首创的一体化电驱总成,通过创新拓扑结构,集驱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位一体,控制器部分实现电机控制模块MCU、整车控制模块VCU、降压斩波电源模块DCDC、交流充电模块OBC、高压分线模块PDU五位一体。一系列高度集成之后,整套电驱系统效率高达93.6%,高效区占比92.3%。
这种集成化的总成布置,不仅动力澎湃,扭力强劲,最大输出功率125KW,峰值扭矩250Nm,更可将总成的体积和重量做到更紧凑更轻巧,整体重量仅有91千克。同时,重量的降低,不仅有助于节省单位里程电耗,其操控的反应灵敏度,也明显优于传统的非集成化布置。
零跑S01在中低速状态下,就能处于高效运转区间中,更符合城市出行的实际工况。
如果用传统汽油车来打比方的话,那就是绝大多数时候它的油耗(电耗)都是比较经济的,因此续航里程可以更长。同样,电机和发动机一样,高转速是相对不经济的工作状态,所以在高效区间内工作意味着电机转速比较低,运转噪音小,所以NVH表现也更佳。同时,零跑的电驱系统还为后续的技术升级进行了预留,电机的定子可以由目前的常规绕组定子升级为扁形电机,届时整套系统的功率密度更高、性能更强。
电池布置既要安全,更要留出足够的用户可使用空间
在电驱系统走向集成化设计的同时,整套三电系统总体布置也在不断进化,目的是首先让电动车的安全系数更高,其次是尽可能减少对车厢内部空间的挤占,提升实用性。
电驱系统的集成化设计,除了减轻重量、降低电耗,提升整车效率外,也为车辆的碰撞安全提供了帮助,不仅减少了车头部分的重量,更让前舱内部能够布置更多的溃缩空间,从而提升发生碰撞时的安全性。
此外,与电动汽车安全性最为相关的自然是动力电池的布置。目前最主流的做法是把动力电池向后布置。以零跑S01为例,同宝马i系列一样,采用了动力电池在后方的布置,电池组大致处于后排座椅下方至后备厢地板下方的位置。这种布置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电池处于不易受到碰撞的区域,保证安全性。
同时,和那些“油改电”的车型只能将电池完全集中于后备厢相比,零跑S01的电池布置减少了对后备厢空间的侵蚀,提升实用性。此外,从平衡车辆配重的角度看,电池布置在车辆后部也能够与集中在车头的动力系统实现平衡,提高车辆动态性能。
动力电池在工作中是会发热的,布置在座椅下方,是否会影响后排乘坐?这就牵扯到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课题:动力电池组的温控。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在电池温控领域的技术突破,才使得动力电池位于座椅下方的布置成为可能。
电池温控的技术突破,使得零跑可以大胆地采用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集成在前方动力舱,动力电池布置于后排座椅后下方的三电布局,使得零跑S01的前后轴重量分配可以像特斯拉那样,达到近乎50:50比值,使操控性与行驶性能都上了一个台阶。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电机、电池以及控制技术的不断优化,让电动汽车走到了井喷发展的关口,成为变革汽车行业面貌的“钥匙”。而在这种变革过程中,能够执技术之牛耳的公司,也就获得了引领行业变革的机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