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18年1月31日电 /美通社/ -- 2018年1月25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镜中心李时悦教授团队联合胸外科陈汉章教授团队完满完成射频消融导管用于肺部肿瘤消融的可行性研究全球首例手术,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肺转移癌治疗揭开新一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存活率低的特性。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上升到73.3万,因肺癌死亡的人数达61万,成为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中,肺癌已成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资料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肺癌病人每年发病人数将突破80万,死亡人数将近70万,生存肺癌患者达到100万,我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放化疗治疗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是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在我国75%的肺癌病例在明确诊断时已失去外科手术的治疗机会,5年生存率仅为15.6%,因此,如何为这部分肺癌患者提供一个生命希望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射频消融治疗用于肺部肿瘤消融的可行性研究,可使不适宜手术治疗的肺部肿瘤患者在肿瘤控制和提高生存率治疗的选项增加。该研究是一个可行性分析,将观察分析接受Broncus公司经支气管镜射频消融导管(RFAC)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的初步安全性特点。
本研究由堃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申办方,依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内镜中心强大的医疗科研资源,在呼吸内镜中心李时悦教授团队牵头,强强联合胸外科陈汉章团队,顺利完成了该研究的全球首例患者的入组工作。
经过一周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于2018年1月25日下午3点展开了全球首例手术。研究团队在术前对患者使用LungPro软件对病人高分辨CT(HRCT)进行3D重建和评估,使用支气管镜导航功能进行规划,避开支气管周边血管确定经右中叶支气管到病灶的安全路径。成功穿刺建立通道后,在LungPro系统精准定位下置入RFA消融探头至病灶中心,顺利完成消融治疗。
本次手术病灶位置接近胸膜,穿刺点周边血管密集,难度大、风险高,但呼吸内镜中心与胸外科联手,仅使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由建立隧道到定位消融的操作,外科切除术后取出了患者右中肺病灶组织,可见明显消融范围,且在病灶胸膜表面未见消融痕迹。
首例手术的圆满开台,离不开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研究团队的细心准备和共同努力,特别是李时悦教授、陈汉章教授、邱源主任、钟长镐医生的大力支持,他们精湛的支气管镜技术以及外科手术技术保证了手术的顺利与成功。病理科诊断结果为:肺角化鳞状细胞癌。
本研究拉开了肺癌治疗的新一页,将为非小细胞肺癌、肺转移癌患者带来获益:
1. 与外科手术比较,该治疗方法创伤较小;
2. 有可能是不适合或者无法耐受手术患者的更佳选项;
3. 无手术切口,可避免相关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4. RFA后肺功能保留更多;
5. 总体手术时间缩短;
6. 住院时间短;
7. 即便RFA不能完全清除全部肿瘤,肿瘤的缩小可使预期寿命明显延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