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1月10日电 /美通社/ -- 知名跨领域艺术家米丘携手漾泱艺术在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联合发布,由其策划的“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将以创新和多维度的手法,前所未有地以117件珍稀文物实物,利用艺术与技术的可能性,将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文明与现代时空的对话完美呈现。为期一年的展览将包含相关活动50多场,站在当代的角度重新描绘丝路与敦煌的面貌精神、经济系统、宗教包容、城市建设及跨文化的交流等。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将结合文物实物展示与高科技互动、虚拟现实等形式,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同时也藉此平台探讨敦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当今乃至未来社会的无限启示。
米丘潜心十年,磨砺打造艺术与跨文化的新创举:为上海中心创造巅峰艺术作品《上海慧眼》、创办“漾泱艺术”传播跨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及垂直文化生态系统重新思考高层建筑的文化艺术立体体现。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 过去与未来的冲击与对话的延展
敦煌处于库木塔格沙漠东缘,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与当地的绿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地貌;自古以来都是军事、商贸、文化、政治重镇和交通咽喉。日后对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明交流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就是沿着这条通路展开的。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亚和世界历史难得的文献。《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的敦煌,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活跃着众多民族和灿烂的异城文明,诗歌文学、酒礼民风、宗教、匠艺也达到空前的融合与巅峰状态。
当21世纪人类再次站在东西方文化、古往今来的交叉路口,而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给予更多的手段时,如何去延展和活化我们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再次呈现。此次“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将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现一百多件罕见文物,呈现隐秘而宏大的敦煌与多媒体艺术穿越时空的对话。
敦煌也代表着最早的城市文明。汉武帝建郡后,从中原地区迁徙大批人口移居敦煌。汉人与原本在此居住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围绕城市展开的经贸不仅带动了河西走廊的繁荣,也促成了文化的极度发展。对于人类,天空一直比大地更具吸引力:莫高窟的“飞天”之梦,藉由这栋632米高的地标,有着另一重跃升的意义。
对于历史的传承,具备更开阔的视角外,还需活化和延展,为此注入活力及多层次的韵味。展览期间,除了采用高科技数字技术与文物藏品的交互展示之外,更有各个文化领军人物主持的主题论坛,分别从时尚、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民俗艺术和城市经济形态进行深入探讨和展开,在上海中心的“垂直文化”生态系统中实现横跨数千年的时空对话。
作为多民族文化结晶的敦煌,本身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除了国内几大博物馆及研究所外,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京、哈佛和佛利尔博物馆都有为数不等的藏品。此次展览也将力邀中外国际知名敦煌研究专家进行“跨文化”讨论。
一定程度上来说,敦煌就是历史、宗教、文化本身,其巅峰时期所代表的“幸福生存”,便是在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基础上,多元文化、宗教和教育的繁荣发展;而当地聚居民众的乐享天命和空前创造力,也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下的必然产物。在当今繁杂的环境下,超越国境、民族、宗教的樊篱,回归到现代人温暖的人类精神世界中,找到我们“幸福生存的密码”。它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价值十分明显、不言而喻。
敦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标杆。因而对于敦煌的研究和弘扬,不应局限于文献与文物,而更应从宏观的格局着眼,挖掘敦煌文化中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这也是一些专业学者所弘扬的“大学敦煌”,去构建起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敦煌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使敦煌学的建设更具时代特征,更加繁荣、醒目。
同时,贸易对宗教与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和平、自由、宽容与开放依然是复兴敦煌文化的必备条件,要建立全新的跨越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亦是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60多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都不尽相同。要成功地互相合作,就得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而这也正是昔日丝绸之路商贸成功的一个要素。因此,深入研究敦煌文化、传承敦煌文化,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米丘在上海中心三大创举
为上海中心创造的巅峰艺术空间 --《上海慧眼》
这一作品位于上海中心大厦第126层,垂直地面高度583.43米,这个物理高度也是整个上海人可到达的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所谓的“巅峰”不但是在物理空间上的最高处,同时也寄托了力求在艺术、精神、思想、品质等层面都无限接近巅峰的愿望,能打破物理高度束缚,将核心精神力量无限向上延续,突破天际;将其打造成为上海中心大厦整个垂直文化系统的核心 。
空间的主题被定义为无限上升、无限延续。将功能性的物理空间打造为文化殿堂,并使人在此静思、冥想、顿悟。创作者首先打通了塔冠顶端的两层楼面,高度达到23米,直径为35米;在空间的底部,黑色大理石拼接成星云的图案并用金色铜条分割;空间的立面用GRG包裹空间结构柱,渐变金属漆喷涂表面;柱体下方呈黑色,逐渐向上渐变成金色;顶部以纯手工打造的120根长和120根短金色铜条形成穹顶,给人以舒缓庄严神秘之感,并创作出一个直径为4米的采光井。
这一核心雕塑《上海慧眼》源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在保证大厦平稳舒适的核心功能机械 -- 阻尼器的造型上,进行艺术化的创作,最终诞生了具备深刻寓意、而又集功能、美观于一体的这一巨型作品。外形是一个充满折皱与机理,呈三面对称且深邃空明的“虚空之眼”。在骨架外部悬挂519块装饰琉璃玉,高7.7米,宽3.89米,纯铜鎏金手工打磨直径为9.1米的自然水波纹形态的底座,象征着阻尼器的平衡稳定,核心雕塑连同阻尼箱设计总重量达19.06吨。
创作初期,阻尼器核心雕塑的造型受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烛龙”这一神话形象所启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随着设计的深入,我们将雕塑的寓意拔高到另一层面,将“烛龙之眼”进化成“上海慧眼”,使其拥有“察微入人心,见广值万物”的寓意 -- 察微处乃是自我内心的洞察能力,是个人已知和未知的内心世界。宏观时见社会变迁,自然变化,乃至对万物生灵的关怀与审视,一目“上海慧眼”保一方平安繁盛。
与上海中心顶层空间相辅相成的这一雕塑作品,共同构筑了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当天气晴朗,站在上海离天空最近的空间,自然光神圣的洒落在雕塑上。随着光影的变化,“上海慧眼”在早、中、晚呈现出“视为昼,瞑为夜”的特殊震撼视觉效果,最终形成“神圣、神秘、神奇”的艺术空间。幸运的是,经过长达6年无数轮的创作、设计、论证,在克服了所有困难后,最终完成了《上海慧眼》这一作品。“慧眼”孕育在“巅峰”的母体中,其意义乃是为上海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赋予上海中心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推进了上海中心自身的商业循环,提升了大区域的艺术文化高度,并成为世界唯一的超高层建筑专业立体文化艺术地标。
创办“漾泱艺术”跨文化艺术交流空间
最早由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科提出的“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设想。在“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下,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文化新形式。米丘创建的漾泱艺术,旨在成立一座集合多国文化力量、并促成其相互对话的博物馆;在此平台上,鼓励并赞成文化差异间存在的隔阂理念,但由此出发可以进行一系列更有创建性的交流,从而了解到各自差异文化背景下对于自身的认知。
“漾泱艺术-跨文化博物馆”将首次汇总不同国家和文化来参与分享,汇集跨文化策展人力量,精挑有意义的艺术作品通过租借或者捐赠的方式来呈现,把与自然、生态相关的当代和未来艺术作为主流。
正如“漾泱”出于涟漪的起名,其含义在于波澜不惊但又深厚宽广的状态,将积极推动艺术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实现一个世界“大同-融合”的文化联合国,探讨人类幸福生存的终极意义。
为城市创立“垂直文化生态系统”
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一理念中,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蕴涵着对环境、人、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高度智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相融共生,休戚相关。21世纪的城市正在向纵向的高空拓展,而这也是全球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在规划初期的主张:将现代城市功能叠加于摩天大楼内;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这一现代环境中也变为:“自由、包容、未来”三大要素。
任何一个社会思考不可能离开宏观的社会叙事和特定的时空维度;得天独厚的上海中心真正地从物质意义上形成真实存在的领袖空间和文化艺术空间,揭开了自身在人文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其身处的国际都市背景及历史沉淀、垂直文化艺术系统管理制度、成熟的策展人资源以及系统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商业核心,使其成为世界级现代艺术产业的营运典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