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8月7日电 /美通社/ --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和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大疾病。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约200万例,而且还在以每年8.7%的速度迅速增长。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疾病。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较非房颤患者升高5倍。我国年龄标化的房颤患病率为0.77%,房颤患者高达800万以上。近30年来,我国卒中负担逐渐加重,呈现出由北到南的梯度趋势,而且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每年不仅耗费国家数以千亿的治疗费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和负担。
国内外经验证明,只有对卒中防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全面提高卒中及相关疾病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关于“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过程指标执行情况”的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和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分别是4%和42%,低于控糖、降压等其它9项干预指标,成为我国卒中防治的两块最短的短板。
8月5日,国内外脑卒中领域和房颤领域的顶尖专家汇聚北京,在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主办的达济天下论坛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科和心内科医生就脑卒中防治方面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国“溶栓”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距大
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王拥军教授表示,“发病3小时内采取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国际标准建议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应小于60分钟,而我国该用时是发达国家的2倍;美国卒中患者3小时内溶栓率为77.0%,但我国的溶栓率只有18.3%。当前,我国医院的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而大多基层县医院仍处于未起步阶段。”
今年,深圳、烟台、苏州、杭州、青岛、太原、沈阳等许多城市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卒中中心网络,并相继向社会发布了“溶栓地图”,河南省人民医院成为全国首个引进“移动卒中车”的医院,实现了在移动卒中车中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诊断和溶栓治疗,有效缩短脑卒中患者从发现症状到开始溶栓的时间。
然而,我国农村是脑卒中发病重灾区,中国全国的基层医院承载了中国脑血管病的70%左右,我国有7000多家县医院,所以提高基层医院的溶栓水平是目前的迫切任务。
新型口服抗凝药进入医保有望大幅提高房颤抗凝率
在下午的房颤诊疗分论坛上,对于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状,专家们也各抒己见。
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比高达85%,其中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5%-20%。房颤相关卒中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较非房颤患者升高5倍。我国年龄标化的房颤患病率为0.77%,房颤患者高达800万以上。在我国,仅20.3%的房颤患者接受了正确的卒中预防治疗, 而25.9%的患者处于无任何卒中预防措施保护的状态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很难把华法林剂量控制在既能有效预防中风又不至于导致出血的副作用的最佳剂量范围内,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不容易坚持。
新型抗凝药的安全性优于华法林,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且具有服用方便,无需调整剂量,无需监测,无食物相互作用的优点。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委会房颤卒中防治专委会副主委、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杨艳敏教授表示,“随着第一个新型口服抗凝药进入中国,这五年来国内的房颤抗凝观念渐渐与国际接轨,抗凝比例也逐年提升。此外,今年年初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不久患者便可享受到医保报销,相信我国房颤抗凝率会进一步提高。”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德国家族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长久以来深耕中国卒中领域,从90年代初刚进驻中国时就把创新的卒中产品带到了中国,几十年来让千千万万卒中患者获益,至今它仍是中外指南一线推荐的卒中急救药。”勃林格殷格翰人用药事业部总经理冯耐德先生在会上表示:“勃林格殷格翰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卒中关爱公司,除了为中国的医生和患者提供最好的卒中预防与急救产品外,我们和中国卒中学会合作的卒中综合培训中心为中国医生提供最好的卒中教育,并且我们还计划把德国最先进的卒中康复治疗引入中国。我们致力于从卒中一、二级预防、急救和康复方面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而减轻卒中给社会带来的负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