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市2017年4月28日电 /美通社/ -- 离2017年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总部位于扬中新坝的大全集团,已做好准备再次前往这个全球最大工业展。
研发投入占比过4%,高新技术产值超八成,企业主要经营指标连年逆势攀升 -- 从上世纪90时代起每年组团观展,到2013年首次成为参展商,大全一直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为追逐梦想、实现自我的舞台。去年,在博览会13号展馆中心位置,大全的电气和新能源系列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备受瞩目,“大全制造”成为全场亮点。
德国汉诺威相距扬中岛大约1万公里,这差不多正是“中国制造”曾经和国际顶尖水平的距离。如今几十年过去,大全集团一路奔跑,如愿登上“梦想舞台”,并开始平视昔日偶像。是什么样的“马达”,让大全拥有如此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大全集团总裁徐翔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领头羊的源头创新
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全集团捧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并非易事。大全集团的获奖成果,是“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这一技术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徐翔介绍,中高压大电流高分断直流开断问题,一直是困扰直流电网发展的难中之难。大全集团早在2011年就成立课题组,深入研究直流分断技术,并于去年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5项发明专利。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直流配电网、大功率船舶电力驱动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相对直流大容量分断技术的全面应用还要假以时日,更多的大全新技术已经形成产品推向市场。仍以快速分断技术领域的双断点断路器为例,这一开关柜中的核心元器件,过去长期依靠进口,就是因为其中的磁吹灭弧等技术难以攻克。2015年,大全经过科研攻关掌握相关技术后,研制出可以完全替代进口的KFM5塑壳断路器,今年初正式开始销售,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
大全集团技术中心的戴罡博士告诉记者,近年大全坚持“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的科研理念,目前技术中心及集团旗下3个研究院,在研和掌握着一批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或填补市场空白,或引领行业前沿,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动力。
“坚持‘创新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理念,在创新中坚持‘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的原则,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战略,这都源于大全的行业定位。”徐翔解释,大全位列中国电气工业百强榜榜首,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头羊。相比其他企业可以瞄准领头羊发展,大全必须紧盯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进。
鉴于此,这几年大全集团构筑了由前沿技术研发到高端产品供给的完整创新链,实现了源头创新驱动下的领跑发展,包括在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样的“全球舞台”上,同行们感受最深的,都是“创新大全”。
“技术流”的市场能量
那么,创新驱动下的大全,到底有怎样的市场表现?
不妨来看这样一份成绩单。2016年,大全集团完成销售175亿元,实现利润9.27亿元,上缴税金7.01亿元,利润、纳税增幅均超15%。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行业整体趋冷的大背景下,大全的主要经营指标特别是质量指标能逆势攀升,令业界啧啧称叹。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组数据。同是2016年,大全累计投入新项目、新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的资金达到8.17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超过4%。当年获得专利授权180件,其中发明授权2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9件。截至2016年底,全集团已累计获授权专利1350件,其中发明专利159件。
创新驱动快跑的态势今年将更明显。2017年大全的科技创新投入将超过1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比上一年增长12%,利润增幅15%,纳税增幅超过20%。
“技术和产品创新让大全越跑越快、越跑越轻松,是这几年大全人的普遍感受。”戴罡介绍,大全从普通乡镇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头羊,创新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早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项目,大全的开关柜技术就一炮打响。随后,“技术流”的大全,在业内一直展示着非凡的市场能量。
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全新能源板块的多晶硅生产,处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不久前,企业对生产线上的尾气回收环节进行工艺升级,引入最新的低温氢化技术。最终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而且使生产能耗立降1/3,进而拉低产品成本近20%。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大全产品,无疑更具竞争力。
戴罡介绍,多年来,大全多次以自己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拉低市场定价。如2010年推出的风电变流器,使得原本220万元/台的变流器价格,一路降至50万元/台。由于创新力和竞争力“双强”,目前大全的中低压开关柜占国内高端市场近50%份额,轨道交通板块的直流牵引设备,全国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
“大全人”是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大全人”永远是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
上个月,大全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会,对上一年度研发有功人员,共发放各类奖励380多万元。而这只是科研技术人员的“额外收入”。在大全,领着百万年薪的科技创新人才,已不在少数。
“大全要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人才。而怎样拥有人才?关键还是待遇。这是最朴素也是最管用的道理。”徐翔说。
万俊学是大全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2016年,集团技术中心先后引进高层次技术人员50余名,包括3支博士团队。不久后,除武汉、南京、西安的3个研究院外,集团总部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将超150名。
万俊学说,纵观大全的蓬勃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的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到后来的大专生,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本科生,“第一资源”不断优化升级,大全日益发展壮大。
老员工都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大全是全市首家与高校合办大专班的企业。90年代中期,集团董事长徐广福带队到西安交大招聘本科毕业生,“当时开出每月1100元的罕见高薪,一招就是半个班。”
重视人才,大全的创新发展始终动力强劲。2007年,大全集团进军光伏产业,首先便引进姚公达博士。如今已是大全新能源CEO的姚公达博士,不仅带领公司在美国上市,而且让大全的太阳能系统解决方案,成为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不单科技研发人员,‘大全人’还包括方方面面的人才。”徐翔说,未来的大全集团将拥有三支队伍,“一支科学家队伍,一支企业家队伍,一支工匠队伍”,他们共同擎起企业的未来。
全面创新重在聚力
正如大全的人才不只是科研人员,大全的创新也不限于研发领域。
从本世纪初引入5S、TQM等管理体系开始,管理创新在大全集团持续展开。特别从2013年起,大全推行“管理革命”,构建以订单为主线、以履约计划流程驱动的柔性化管理体系,最终把子公司7层管理简化为4层管理,实现了集团业务的“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扁平化、信息化”管理。
2015年,大全实施“大全数字化平台”项目,迈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通过推动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再到售后服务的高度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四流合一”。在此基础上,集团还积极打造“大全云”,向全行业提供标准、设计、检测等智能化服务,进而把“大全制造”向“大全服务”延伸。
管理的扁平化和数字化,让管理效率的提升立竿见影。2015年,大全集团的整体运营成本降低2.1%,这意味着节省了近2亿元资金。
同在2015年,大全斥资2000万元,邀请罗兰·贝格等全球最顶尖的咨询公司,按照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理念,对企业业务架构和生产流程进行“诊断”。透过“机器换人”和“两化融合”,“大全制造”转向“大全智造”。
“全方位创新,最终是向推动企业乃至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徐翔说,近年大全坚持深耕主业,但因全面聚力创新,“主业”早已超出“传统产业”范畴。这再次证明“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
去年一年,大全集团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3项。截至目前,集团下属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到全集团产值的80%以上。创新之于大全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