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4月1日电 /美通社/ -- “2017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二届)暨全球艺术银行行长高峰论坛”于2017年3月28日在亚洲地标建筑陆家嘴上海中心举行。以“精神消费时代的艺术投资与艺术消费”为主题,本届论坛聚焦艺术品投资与消费,邀请来自艺术、金融投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海内外艺术银行的运作与国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对话,共同促进国内艺术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创新。本次论坛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主办,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协办。
“艺术银行”概念1972年起源于加拿大。在“艺术银行”里,艺术作品成为银行资产,作品产生的各类收益则构成“艺术银行”收入的来源。近几年,“艺术银行”的概念不仅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的认知,而且也在中国艺术领域与金融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金融机构,包括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巴黎银行、荷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都设有独立的部门,提供从鉴定估价、投资顾问、托管保存、融资贷款、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在内的完整艺术品金融服务。2016年德勤艺术与金融报告最新数据也显示,全球高达78%的财富管理人认为艺术品和收藏品应该纳入财富管理服务;72%的收藏家出于热爱而购买艺术品作为投资。同时,全球市场有73%的受访人希望将艺术品和其他收藏品纳入财富报告,从而能综合理解他们的整体财富。
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都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艺术银行”。但对于中国国内艺术领域与金融领域的关注者来说,“艺术银行”的定义、功能与职责,运营模式与盈利方式,以及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联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十分明确。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表示,“我们主办此次论坛,希望以学术研究和商业探索的双重视角来讨论艺术银行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相应的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推动国内艺术金融行业的跨界发展。”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发展飞速,交易数字非常惊人。一方面创富增长整体上对艺术品及收藏品市场带来正面影响,中国高净值人士偏好投资其财富总值中约19%用于艺术品,投资额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5%[1]。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大量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也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增量;第三方面,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消费结构也进入了快速转型期,精神消费逐渐取代物质消费变成消费刚需,成为文化艺术品市场增长的新支撑。
与此同时,在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即有的盈利基础面临很大挑战。从金融服务业的层面上,无疑也需要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高净值人群的财富配置需求偏好和文化艺术资产管理为切入点,在品质金融服务领域创新改革,盘活存量巨大的艺术品“表外资产”,结合艺术和文化大产业生态发展的市场需求,将对金融领域的繁荣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产业经济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精神消费的崛起,艺术品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将是历史的必然,艺术文化金融服务业将是创新增长的关键力量,这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复合领域,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表示,“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的成立,应时代背景而生,力求塑造一个突破学科边界的独立高等教育机构,探索为上海国际文化金融中心的建设培养艺术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我希望,能同各方一道,为守护精神财富、推动产业进步而努力。”
[1]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
关键词: